
谁是这个商业时代的领跑者?也许每个人会有自己心中的答案。经济观察报2015年度行业领军人物的评选中,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和神州租车、专车创始人陆正耀的双双入选,提供了一个观察商业世界的不同视角。他们既不是如今风口浪尖的“互联网英雄”,也不是纵横捭阖的资本玩家,任正非和陆正耀的入选,某种程度更像是一种商业本质的回归,是一种更具生命力的商业价值观重新回到舞台中央的象征。
说来也巧,尽管素未谋面,但陆正耀提及自己最尊敬的中国企业家时,很自然地把任正非放在了第一位。这并不令人意外,任正非已是中国企业界教父级的人物,他领导的华为被很多人认为是最成功的中国公司。但耐人寻味的是,对任正非的敬意并未大规模转化成学习的热情,放眼望去,真正向华为学习的公司其实并不多。
但陆正耀是这个喧嚣时代的一个另类,他对任正非式的成功法则深信不疑。虽然华为和陆正耀所从事的出行行业几无交集,但这两个公司及其领导者的行事风格,却颇有心照不宣、异曲同工的意思。任正非曾说,“华为为什么成功,华为就是最典型的阿甘,阿甘就是一个字——傻!阿甘精神就是目标坚定、专注执着、默默奉献、埋头苦干!”而陆正耀谈到神州专车的业务模式时,也强调:“我们这些笨的人先做,勤奋一点,做扎实一点。”
任正非和陆正耀,一个说自己“傻”,一个说自己“笨”,实际上是因为他们都选择了最慢,最重,最辛苦的模式。但他们领导的公司,却有可能是各自行业里最为成功的。任正非的华为如今已经是年销售额超过4000亿的巨无霸,而陆正耀继神州租车之后,旗下第二家公司神州专车已经开启了上市之旅,估值直奔千亿。
这两个出生于不同年代的企业家,也许在成就上还无法同日而语,但他们对于商业的理解,对企业经验管理的基本理念上,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在这两人身上,你看不到浮夸之气,“务实”是他们最显著的标签。任正非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来决策”,陆正耀要求自己的高管每月必须做一天专车司机;华为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客户为中心”,神州则将用户体验作为重中之重;他们从不提“互联网思维”,却是将互联网技术在各自行业应用得最好的公司之一……
商业世界永远都是在快与慢、虚与实的辩证中滚滚向前,每一种存在、每一个模式都自有其独特的价值,但万法归宗,一些最本质的东西最终会浮出水面。到底谁是时间的朋友,时间一到,自见分晓。
大机会时代,不做机会主义者
2014年,中欧商学院教授李善友发表了一篇反响极大的文章《华为正在走向死亡》,这位学者认为华为由于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颠覆创新的模式,正在一步步走向死亡。李善友认为,任正非对于互联网时代“理解肤浅,与这个时代隔阂如此之深,太可怕了!”在李教授眼中,华为显然不是时间的朋友,而是即将被时代抛弃的公司,转型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学术上很难辩出个高低,但数字也许不会说谎。
李善友在文中说,“2011年华为提出未来若干年收入要达到1000亿美元,超过IBM成为全球最大的IT公司。要达到这一目标,华为每年需要保持20%的增长。”言下之意,李教授认为华为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但实际上华为在2014年和2015年收入增幅分别为32.7%和35.4%,2015年的收入已经达到3900亿人民币。数据表明,这个被李善友判了死刑的公司,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仅就当前发生的事实而已,华为的命运似乎并未朝着李善友预测的方向前进。一个被认为对互联网认识“肤浅”的公司,为什么并未在这个互联网勃兴的时代掉队?这似乎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任正非是这样理解互联网的,他说:“互联网虽然促进了信息的生产、交流、获取和共享,但没有改变事物的本质,即使在互联网时代,车子还是车子,内容还是内容,豆腐还是豆腐。”在任正非的眼中,互联网并未改变商业的本质,“拥抱变革,融入移动互联时代是必须的。但要想在移动互联时代持续成功,却需要具备超越互联网思维的商业能力。”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对于互联网的理解就像下棋一样,有的人只看到眼前,有的人看到了下一步,而有的人则看到了三步甚至五步以外。任正非反复强调“在大机会时代,千万不要机会主义”,华为要有战略耐性。他认为,华为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战略,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坚持自己已经明晰的道路与方法,稳步地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