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网讯:对于电解液企业来说,2017年是极具机遇与挑战的一年。跌宕起伏的电解液市场也成为了国内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整个锂电行业进入淡季的情况下,电解液市场淡季效应的出现在所难免。目前各厂家订单情况均表现平平,产品价格同样低位持稳。电池中国网了解到,现主流电解液产品价格在4.1-5.6万元/吨,高端产品价格在8万元/吨左右,低端产品报价在2.5-3.8万元/吨。原料市场方面,现在六氟磷酸锂价格在15万元/吨左右,溶剂价格目前相对稳定。
据了解,1GWh动力电池大约需要用到2100吨电解液,根据电池中国网对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和动力电池需求量测算,2017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带来电解液的需求规模约为6.4万吨,未来3年累计增量约为36.2万吨。假设未来电解液平均单价为5万元/吨,对应未来3年累计增量的产值规模约181亿元,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六氟磷酸锂价格回归合理
动力电池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其中,电池正常工作产生电能,需要在正负极之间搭建一座“桥梁”,电解液就是负责连接正负极的“桥梁”。因此,电解液的质量就直接关系到锂电池的性能。
而从电导率、成本、安全性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方面考虑,六氟磷酸锂依然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商业化程度最高的锂盐,同时也是电解液成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占电解液成本的40%-60%左右。
当年,多氟多成功打破了日韩企业的技术壁垒,成为当时国内唯一可以工业化生产六氟磷酸锂的企业。受供需极端不平衡的影响,不少国内企业以六氟磷酸锂为突破口,业绩扶摇直上。以多氟多为例,2015年,多氟多实现净利润0.39亿元,同比增长823.74%;2016年,多氟多净利润为5.17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219.16%。
然而好景不长,2016年维持高位的六氟磷酸锂,在进入2017年后价格却出现了断崖式下跌。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六氟磷酸锂的价格从2017年3月份35万元/吨跌至2017年9月份15万元/吨,跌幅高达66.67%。
业内人士分析,2015年价格逐渐上涨是正常的,但是后面涨幅过大,是业内难以接受的。2017年,六氟磷酸锂价格下降至十多万元/吨,属于“自然回归”,相对合理。后期受到政策和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影响,六氟磷酸锂的价格可能将会有一定的上涨。
成本高压下企业转型忙
六氟磷酸锂的降价并没有缓解电解液企业的成本压力。一方面,受国家补贴政策调整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整体承压。锂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间接倒逼六氟磷酸锂价格下降。另一方面,六氟磷酸锂价格虽然有下降,上游原材料价格却一直在涨。
据了解,碳酸锂是生产六氟磷酸锂的原材料之一,生产1吨六氟磷酸锂大约需要0.3吨碳酸锂。而由于环保停产、锂资源垄断、新能源市场回暖等因素影响,目前下游中小厂家一货难求。碳酸锂价格也从年初均价12万元上涨至目前的18万元左右,上涨幅度超40%。
面对全产业链的挑战,不少电解液企业目前也在寻找新的生存之道。比如,上图提到的天赐材料从2015年通过认购江苏容汇22.22%股权开始,涉及锂矿 、卤水、碳酸锂和氢氧化锂(已具备8000吨/年锂盐产能,未来仍或将新增1.6万吨/年锂盐产能)等多项锂盐业务,上游锂盐资源布局已逐步完善。该公司上游锂资源供应将充分满足中游六氟磷酸锂的生产,实现“锂盐-六氟磷酸锂-电解液”全产业链完整布局,同时将有望大幅受益于其参股公司碳酸锂业务增长带来的投资收益提升。
此外,新宙邦、国泰华荣、多氟多等均分别通过增资、设立子公司、涉足添加剂等多种方式夯实自身业务。
踩点动力电池技术发展趋势
近几年,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日新月异,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由于电解液是配方性产品,其与下游客户的适配性很重要,因此电解液产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定制化,需要根据锂电池的正极材料种类、电池形状、电池性能(比如温度范围等)才能最终决定电解液的配方。
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电解液的研发也要紧紧跟随电池技术发展趋势。纵观国内外动力电池市场,普通的磷酸铁锂、锰酸锂电池电解液价格自2016年以来一路下跌;而耐高温、耐高压、阻燃的新型电解液或添加剂的技术,甚至是固态电解质,短期内不容易被大规模攻克,将成为未来的重要研发方向。
日前,台塑公司透露,公司与日本三井化学于宁波合资成立台塑三井精密化学有限公司,并已于2017年11月完成二期扩建,通过导入国际最先进的电解液技术,未来产能可达5000吨/年,以满足中国大陆动力电池电解液市场高端需求。
而国内有实力的大型电解液厂商和六氟磷酸锂厂商也在自行研发电解液添加剂,包括新宙邦、江苏国泰、石大胜华等企业均有布局。此外,天赐材料、永太科技、杉杉股份、氟特电池、江苏华盛均已积极建设LiFSI(新型锂盐)产线。
未来,随着国家补贴政策调整以及消费者选择向高续航里程的车型倾斜,电池企业更加注重和研发实力较强的电解液厂商合作,电解液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踩准动力电池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并能占据较大高端电解液市场的企业将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