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无限地眷恋这块圣地,
此时此刻,
我们愿意把身躯置身于
火焰四溅的钢炉,
和电极一起为祖国奉献光和热。”
——摘自老一代兰炭建设者陈冰诗作
拓荒:“干打垒”的不朽记忆
一段生死裂变的阵痛,一曲振兴民族工业的劲歌,勾勒出一家企业破茧重生再续辉煌的轮廓。这个企业就是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弹指一挥间,方大炭素已经走过八年风雨历程。他就像是一位刚刚步入不惑之年的中年人,既年富力强充满生机,又积淀深厚阅历非凡。
上世纪60年代,一批批由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组成的建设者,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从四面八方汇聚大西北,来到离兰州113公里的西北荒凉村落——驻马家海石庙(海石湾旧名——作者注),落户在“山上石头跑,山下黄水流,姑娘红脸蛋,地上铺石头”的海石湾,揭开了打造西部炭素王国的新篇章。他们喝着黄泥水,住的是干打垒房,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排除重重阻力,用较原始的方法盖住房、修厂房,安装设备,并生产出了第一批炭素制品。兰州炭素厂,一个西部炭素王国就此诞生。
《红古区志》中这样记载兰炭的发展历程:
1965年兴建时,时有职工313人;1986年,第二期、第三期扩建与技术改造工程建设相继完成,至1995年底,设计生产能力增加至7.6万吨;已有职工7478人,已累计生产石墨炭素制品98.02万吨,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0.21亿元……
透过以上数字,我们可以看到兰炭成长的足迹。谁能想到,在这个曾经荒凉满目的石头堆上,一个现代化的炭素企业拔地而起。创造这个奇迹的人们,靠的是艰苦奋斗的传统,靠的是敢于向困难叫板的干打垒精神,靠的是永不动摇的信念。
方大炭素公司鸟瞰全景
如今,世事变迁物换星移,不管企业的身份如何变化,那流淌在企业骨髓中的精神和传统仍然在延续。伴随着时代列车的高速发展,昔日的干打垒精神,已完全融入企业的发展中,转化为企业前行的动力。
回顾企业峥嵘发展史,我们无法割断记忆,因为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任时光流逝如水,那些曾经为企业付出心血、奉献了自己青春年华的人们,不管过去还是未来,他们的荣光不会消退。是他们谱写了辉煌的过去,又托起了企业的未来。
从在市场戈壁中艰难跋涉,到华丽转身有所担当;从兰炭人到海龙人、再到方大人,历史见证了奇迹的诞生。如今,转制已经八年,八年的时光承载了多少收获和惊喜。八年前,海龙科技员工曾彷徨、观望;八年后,经历了风霜洗礼的方大炭素员工,风雨同舟,携手并进,用坚定的信念执着追求,实现了这历史性的跨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这一切,都源于一次生死裂变的凤凰涅槃。
曾几何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无论是在数量和总产值上,还是销售业绩方面,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占据了企业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2006年9月28日,濒临破产边缘的海龙科技,甩脱了脚下的羁绊,变身为方大炭素,实现了企业命运的一次跨越。从“生死裂变”到“凤凰涅槃”,方大炭素公司缔造了一个美丽的神话,谱写了一段铭刻历史的传奇。现在大家看到的结果固然美丽,但达成结果的过程却充满迷茫和阵痛,满载着欢乐和汗水,实为五味杂陈,让人难以忘怀。
从起初员工怀有抵触情绪,到逐步适应接受;从开始的被动管理,到后来的主动参与;从消极怠工,到今天的积极进取。企业发展八年的结果,是生死裂变般的深刻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