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民投
中民投在光伏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已经使其逐渐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
5月22日,由PVP365发起并主办的“2016全球光伏电站20强排行榜发布会暨第三届中国光伏电站领袖企业浦江对话”在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隆重召开,依托SNEC2016上海光伏展召开之际,正式面对业界发布2016全球光伏电站20强排行榜。中民投全资子公司中民新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民新能”)跻身“中国光伏电站投资企业20强”。
发布会上,PVP365主办方高度评价中民新能——作为深耕新能源的一家新兴企业,以其独特的自主开发与投资并购相结合、大型地面电站与分布式电站开发并举的策略,迅速成为了行业内引人瞩目的明星企业。无论是在规模效应、融资渠道、商业模式、成本管控和人才储备等方面,中民新能都具有相当的比较优势,将有望引领光伏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016年以来,中民新能已经斩获行业多项大奖,先后荣获“最具投资价值新能源企业”、“2016年中国最具综合实力光伏投资企业奖”。
在投资策略及比重上,中民新能按照3-4-3的比例,在头两年将 30%的资金投资于西北地区地面电站,40%的资金投资于东部沿海分布式电站,30%的资金投资于高效电池、智能电网。
近年来看,世界能源消费低增长趋势明显加剧,80%以上电力消费增涨来源于发展中经济体。金融危机以后,各国都在进行能源转型。
2015年我国光伏装机新增15GW,累计装机达到43GW,超过德国成为全球光伏电站装机规模最大的国家。根据国家能源局下发《太阳能利用“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到2020年底全国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5亿千瓦,从2016年开始年均增加在20GW以上。
与此同时,我国光伏行业发展进入战略机遇期,但从整体上看需要加快技术升级,推进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联接。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一是光伏电站开发企业过度分散,企业数量 90%以上都是体量不大的民营企业,没有形成规模经济,缺乏技术进步和提高管理水平的基本条件。二是光伏电站项目负债成本高,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企业经营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而且融资成本高。三是技术资源投入不足,不能持续推进技术进步,降低度电成本。更主要的是,由于下游缺乏具有创新驱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拉动,造成了全产业链过度依赖外国市场,从而给上游企业的生产和技术进步带来了诸多困难。
2014年成立的中民新能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80亿元。成立一年多以来,中民新能已在国内8省投资了近20个光伏发电项目,截至2015年底,共取得1.4GW国家光伏电站备案建设指标,在全国光伏电站备案总装机量中的占比接近10%,位居2015年度全国光伏项目备案容量第一。根据中民新能规划,在五年内计划投资约1000亿元,争取在“十三五”期间新能源装机12GW,实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可持续发展。
电价补贴延时到位,也是新能源企业普遍需要面对的问题,过去几年,电价补贴款平均延迟一年半。谈到中民新能的发展路径,韩庆浩表示:“我们主要立足规模化的自主开发,辅以一定比例的并购,做大规模,提升我们在行业的竞争能力。”
目前,中民新能正通过大型地面站与分布式电站并举、自建与并购并举两大举措,在保障投资收益基础上快速实现规模效应。
与同类国企相比,中民新能具备灵活的体制优势,与同类民营企业相比,中民新能由强大的股东实力和雄厚的资金实力。
中民新能董事会秘书、常务副总裁王健认为,一是中民新能利用自身强大的整合社会民营资本的能力、银行班底的运营管理能力,按照市场规则吸收社会资本、境外资本,动员和整合规模化资金,引领民营企业跟随,投入光伏电站投资;二是依托中民投“产融结合”的优势,破解光伏电站投资融资难、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等发展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