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个月前,有着50年历史的贵州客车制造厂悄然变身为“贵州客车制造厂有限公司”。这家两年前被工信部发出退市警告的老牌客车企业,随着五龙集团(00729.HK)的加入,即将蜕变为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
日前,五龙集团宣布在贵州贵安新区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并与贵安新区签署了《贵州客车制造厂有限公司增资扩股协议》。随着五龙集团50亿元总投资的陆续到位,曾经的贵州客车制造厂将起死回生,并在不久将以新能源产业园的面貌再现。
“如果说贵州汽车工业错过了传统汽车从200万辆到2500万辆的发展黄金期,新能源汽车则给了贵州又一次发展汽车工业的机会。” 贵安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宗文在签约仪式上表示。据悉,与五龙集团的合作将有望给贵州汽车工业带来300亿元的工业产值,并将带动800亿元以上的配套产业发展,年纳税总额将超过50亿元。
危机中寻自救
成立于1965年1月的贵州客车制造厂,在鼎盛时期,员工人数曾达到700多人。但记者从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系统中看到,到2013年企业员工人数已骤减至一半。从年报看,2013年其净利润为157.11万元,负债7991.46万元;2014年净利润仅为86.03万元,负债9578.17万元;2015年的营收数据一栏显示为“企业不公示”。由此可见,贵州客车制造厂已经处于严重的债务危机中,2014年的净利润仅相当于市场中两辆普通大客车的价格。而2015年的年报虽然未公布,但其经营状况可想而知。
2013年8月,工信部下发《关于建立汽车行业退出机制的通知》,随后贵州客车制造厂登上工信部首批《特别公示车辆生产企业(第1批)》公告名单,特别公示期从2013年11月1日起,至2015年10月31日止。工信部对于退出车企认定标准中,连续2年年销量为零或极少(其中大中型客车少于50辆、轻型客车少于100辆)的生产企业。
在头顶“黄牌”的两年里,贵州客车制造厂迈出了自救的重要一步,包括其汽车生产资质、技术和品牌在内的全部权益无偿划转给贵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记者致电贵安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其对贵州客车制造厂的原有现状不愿多谈。不过对方表示,其被划归到管委会后,通过租用云马客车制造有限公司现有厂房及与五龙集团的合作,贵州客车制造厂已于年初顺利通过国家行业主管部门的现场技术审查,更名后的“贵州客车制造厂有限公司”已恢复生产条件,具备了大中型客车生产资质。
贵安新区是第八个国家级新区,定位为西部经济增长极和黔中经济核心区。而在《贵安新区产业发展规划》中,地方政府已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定位为主导产业,这也是贵州客车厂这个仅剩的“壳”资源被无偿划归地方政府的原因。同样源于新能源车壳资源的稀缺,贵安新区最终将五龙集团引进贵州。
“有些企业根本没有产品,甚至工厂都已经完全停止了生产,连员工都没有,但是因为有目录,就变成了一个既值钱又短缺的资源。虽然退出机制有两年的缓冲期,但这些企业想要改变现状却很难,外力的介入此时对企业来说是个机会。”汽车分析师张志勇表示。
资本大鳄入局
根据五龙集团与贵安新区的合作协议,预计项目在2016年上半年破土动工,2017年12月首车下线。项目达产后,整车企业年产值300亿元以上,建成后可达到年产新能源车15万辆的规模(其中纯电动物流车2万辆,纯电动乘用车13万辆)。上述贵安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合作五龙带来了“三电”核心技术和210项新能源整车制造专利技术,加上带动的相关配套产业,由此将形成千亿级汽车产业生态园区。
“贵州给很多人的印象是中国整个区域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之一,从电动车产业角度,确实存在着配套不太完整的劣势。但是任何地方的投资环境都有优势和劣势,我们看贵州,恰恰以往的发展劣势已经转换成这个阶段发展的优势。”在五龙董事局主席曹忠看来,贵州的能源以水电为主,这种能源构成适合于发展电动车。“贵安新区从电动车的生产到销售整个业态考虑得很成熟,这也成为双方达成合作的基础。”
其实,在对壳资源的收购重组方面,五龙集团可谓如鱼得水。在与贵安新区合作之前,五龙集团于2013年和2014年先后重组了杭州长江客车有限公司和云南美的客车制造厂,二者的背景与贵州客车厂极为相似,均曾因为经营不善在2013年被工信部列入退市警告黑名单,险些退市。让外界尤为关注的是,对于负债累累的“壳”企业,五龙集团何来如此大的手笔在短时间内完成了重组三地车企的布局?
资料显示,在港股上市的五龙电动车其前身其实是中聚电池,此前专注于锂离子电池及相关产品的生产、分销、销售及技术研发。在发展过程中,其通过资本运作和整合重组,逐渐整合了车辆生产、电池研发、电池生产与集成等共8家生产制造公司。深究其背后,都离不开一个人的影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嘉诚。有信息显示,李嘉诚从2010年开始买入香港五龙电动车的股份,在过去的5年中多次增持该集团股份,目前李嘉诚基金会持有五龙电动车的股权比重已从早期的4.68%增至约6.6%,是除中信集团等外的五龙电动车的又一大股东。
在各路资本大鳄眼中,抢占新经济产业的制高点已成必然,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其持续看好的市场之一,并开始系统性地进行布局。在各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时,谁的背后能拥有强大的推手,想必这对于前期需要高投入的新能源企业来说,也将是决定未来的关键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