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锂电网(li-b.cn),锂电产业链服务全平台!
2025年02月25日   星期二    |  广告单价 |  锂电资讯
首页 > 资讯 > 新闻 > 割肉离场 四川乐山多晶硅产业为何陨落 ?

割肉离场 四川乐山多晶硅产业为何陨落 ?

来源: | 作者:admin | 分类:新闻 | 时间:2016-09-24 | 浏览:4162
文章顶部
摘要:不过短短数年间,那些匆忙在乐山投下巨额资金的企业经历了光伏业的大起大落。当地丰沛的自然资源没能化成有效竞争力,天威保变等公司已经割肉离场。

割肉离场 四川乐山多晶硅产业为何陨落 ?

就像最初急切地来到乐山,它们正在更加急切地抽身而去。但惨痛的代价已经难以挽回。

不过短短数年间,那些匆忙在乐山投下巨额资金的企业经历了光伏业的大起大落。当地丰沛的自然资源没能化成有效竞争力,天威保变等公司已经割肉离场。这一场集中于特定区域的光伏产业问题暴露出中国发展新能源业务中的急功近利以及企业在经营决策过程中的轻忽。

四川省乐山,多家上市国企的伤心地。

那些曾入围四川乐山“一号工程”的多晶硅企业,经历了两三年的寒冬之后,却仍没看到春天的影子。

在多晶硅发展最高潮的2008年,有乐山电力(600644.SH)、川投能源(600674.SH)、天威保变(600550.SH)、岷江水电(600131.SH)、东方电气集团以及通威股份(600438.SH)六家公司投入巨资,在乐山建设多晶硅厂,试图从中“分一杯羹”。

多晶硅市场的急转直下让多数企业血本无归。当年投资设厂的六家公司中,除原属通威股份旗下的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永祥股份”)仍坚持继续生产外,其他五家国企控股的多晶硅企业无一例外地自2011年冬起宣布“停产技改”,部分企业已经选择割肉出局。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即便多晶硅市场回暖,乐山“一号工程”的多个项目今年内也几乎无复产可能。

“一号工程”前世今生

有着“西部硅谷”之称的四川乐山,并非浪得虚名,这里是中国多晶硅研发的起源地之一。建国之初,技术实力最为雄厚的峨嵋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下称“峨嵋半导体所”)就位于此。

1964年10月,峨嵋半导体所由原冶金部有色金属研究院338室和沈阳冶炼厂高纯金属车间组建,为中国第一家集半导体材料科研、试制、生产于一体的大型企业。

“峨嵋半导体所成立之初是在北京,一年后搬到四川,我们这些技术人员也跟着内迁到这里。”今年76岁的黎展荣曾任职峨嵋半导体所,也是新中国最早一批进入多晶硅行业的研究人员,“至今已经搞了半个世纪的多晶硅,也算是见证了中国多晶硅产业的发展。”

黎展荣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介绍,乐山市自1965年开始发展多晶硅,当时是因为国家军工需要,有少数单位研究多晶硅,所以峨嵋半导体所里有一批技术力量。

“我们当年最开始做了一个100吨的项目,突破了四项技术,因此向国家申请做一个1000吨的项目,国家也批准了,所以国内第一个1000吨级的多晶硅生产厂就是2007年在乐山投产的,当时也是国内最大的。”黎展荣说起当年的事情,仍掩饰不住自豪。

如果说峨嵋半导体所为乐山发展多晶硅产业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撑,那么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为其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早在2008年,乐山就已探明的硅矿产量1500万吨,全市拥有工业硅生产能力6万吨;拥有可开发量为670万千瓦的水电资源;制造氯碱的重要原料盐卤的地质资源储量达到153亿吨。

另外,由于当时多晶硅市场供不应求,价格高昂,这也为乐山发展多晶硅提供了一个契机。生意社分析师班文文介绍,自2006年之后,国内光伏行业发展红火,多晶硅下游需求量很大,多晶硅的价格能卖到300万~400万/吨。

“实际按照当时国内的生产技术水平,成本也就50万/吨左右,如果有一个年产1000吨的工厂,利润是非常可观的。加上受到行业鼓动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所以大家就一窝蜂地大量上马多晶硅项目。”班文文表示。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
分享到:

合作机构: ofweek锂电网 | 电池在线网 | 亚太电池展 | 巨典展览 | 德泰中研 | 振威展览 | 亚化咨询 | 知行锂电 | 高工锂电 | 深圳市电源技术学会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锂电网(li-b.cn) | 粤ICP备18158530号


扫码关注微信
获取更多商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