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6日至29日,41家低速电动车主要生产企业齐聚山东德州,携近80个车型的产品参加2016年全国性低速(小型)电动车测试大赛。
低速电动车指时速70公里以下,纯电能驱动的四轮行驶车。目前,国家汽车《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产品目录中没有包含任何一款低速电动车。
但是,由于购置价格和使用成本低廉,低速电动车正在不断涌入市场,全国已经有接近200万辆的保有量。
对于低速电动车,学界、业界和政府管理部门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相关产业政策一直处于“难产”状态。
专家呼吁,在高速增长的市场面前,有关部门应尽快明确低速电动车的“身份”问题,为规范这一产业指明出路、解决由此带来的交通问题,避免重蹈“电动自行车管理难”覆辙。
无证无照“野蛮”扩张
山东是低速电动车生产第一大省,山东省汽车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魏学勤介绍,去年山东省主要企业生产低速电动车34.7万辆,全国产量约为70万辆,远高于同期全国纯电动乘用车15.2万辆的产量,预计今年全国低速电动车产量将达到100万辆。经过多年发展,全国正规厂家生产的四轮低速电动车市场保有量约为200万辆,超过济南全市的机动车保有量。
由于是“黑户”出身,低速电动车无法上牌。虽然大多数低速电动车是按“电动观光车”“老年代步车”等名义生产,但在实际使用中消费者将其行驶上路,一些驾驶人员甚至连驾照都没有,导致行驶在大街小巷里的低速电动车几乎都是“裸奔”。
一方面,低速电动车不守交通规则、随意变线、横穿马路等现象时有发生,挑战交通秩序;另一方面,因为无证无照,交警对这些现象只能劝诫却无法采取强制措施。城市交通管理陷入尴尬。
济南市2014年曾大力查处低速电动车,甚至搬出了扣车、拘留等手段,但最终不了了之。一位基层交警告诉记者,很多低速电动车都是老年人开着,刚把车拦下来有的老人就情绪激动,根本没法处理。所有的矛盾全部集中到路面执法的末端环节,给执法带来很大的难度。
低速电动车自身的安全质量也遭到诟病。记者在山东济南等城市看到,一些低速电动车虽然是四轮行驶,但是外壳却是主要由玻璃或者塑料制成,一旦发生两车碰撞事故,这些脆弱的外壳很难对驾乘人员构成保护。
但是唐骏集团、丽驰集团等车企表示,其生产的部分车型已经通过时速50公里碰撞测试,并装备有安全气囊等保护设施,车辆自重也接近一吨,稳定性较好,足以满足城市或乡村道路行驶的安全性需求。山东省唐骏电动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刘国增告诉记者,道路交通安全领域素有“十次事故九次快”的说法,低速电动车恰恰车速不快,只要质量达标,发生事故的几率反而要低于普通汽车。
虽然山东省低速电动车产量连续三年增长50%以上,但记者了解到,时风、唐骏、宝雅等骨干企业的产能仍处于大量闲置状态。山东省汽车行业协会去年进行的全面摸底调查显示,早在2014年底,山东省低速型电动车生产企业产能累计就已经达到170万辆。
“合法化”面临汽车产业政策考验
争议的焦点之一是低速电动车作为低端产品是否值得提倡。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低速电动车始终难以被“合法化”的原因,就在于部分官员、大车企负责人认为低速电动车技术含量不高,不符合中国汽车工业实现“弯道超车”的策略。
然而,否定这一观点的同样不乏“重量级”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就是低速电动车的鼎力支持者之一,他认为,正是有关部门对低速电动车的“嫌弃”直接导致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错失积累基础技术力量的最佳机遇。
“小型电动车不需要国家补贴就能卖得很好,常规电动汽车国家年年补贴都卖得不如我们。为什么不能让这样有市场需求的产品合法化、标准化?”一位小型电动车企业负责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他认为,国家只需要对小型电动车进行规范,这一行业就能实现有序发展。我国的电动汽车产业也有望通过自身的技术积累实现“从低到高”的发展,重现中国家电、手机行业的崛起道路。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