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光伏产业哀鸿遍野之际,第一个轰然倒下的光伏巨人竟是业界大佬尚德电力。
3月20日,无锡中院依据《破产法》裁定,对中国光伏巨头尚德电力子公司无锡尚德实施破产重整。无锡尚德由此成为中国光伏企业中第一个倒下的“巨人”。
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给冻僵的光伏企业送来了暖风,光伏巨头们也在积极通过多种手段求生,但在短时间内光伏行业回暖无望的背景下,无锡尚德的破产标志着行业整合重组已经来临。
光伏巨人破产
3月20日,随着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简称无锡中院)宣布对无锡尚德实施破产重整的一声令下,中国光伏大佬尚德电力的命运一时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据悉,尚德电力于2001年在无锡创立,2005年12月首次公开上市,成为第一家在纽约成功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光伏组件产能在2012年达到2.3吉瓦,是全球四大光伏企业之一。其掌门人施正荣也曾以155亿元的身价成为中国首富而声名鹤起。
其实,早从2011年开始,中国光伏行业就已经陷入低谷。随着整个光伏产业“大跃进”式的发展,光伏产能过剩的问题在全球经济走低、海外市场“双反”等多重压力下,突然爆发了出来。当年10月,就有传言称,尚德电力已经申请破产保护,但这个事件最终被官方澄清为是谣言。
不过,在行业遭遇困境后,尚德电力不仅面临着产能过剩等普遍问题,急剧收紧的资金链更是直接威胁到了其生死存亡。
经无锡中院核查的数据显示,2005年末,无锡尚德银行贷款仅为0.56亿美元,而到了2012年底已攀升至37亿美元。截至2月底,包括工行、农行、中行等在内的9家债权银行对无锡尚德的本外币授信余额折合人民币已达到71亿元。其中,一笔高达5.41亿美元的可转债在3月15日到期,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实上,尚德电力成为中国第一个倒下的光伏巨头,绝非偶然。
知名财经评论家叶檀认为,传统制造业结构、政府错误的激励机制、企业家信用缺失,一起造成了无锡尚德的没落。
叶檀表示,首先,两头在外的模式决定了光伏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定价权,天生受制于人。其次,国内恶劣的产业环境加剧了光伏行业的产能过剩,而地方政府为求政绩也为产能过剩推波助澜。第三,企业家掏空了上市公司,损害普通投资者利益,违背了规则底线,最终因为一团乱麻国有化了事。
“这岂止是尚德的悲剧,中国制造业转型之难,尚德可以成为一个经典案例。”叶檀如是说。
行业面临洗牌
其实,无锡尚德的破产只是揭开了中国光伏产业困局的冰山一角。
据权威人士预测,光伏产业的寒冬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只有到了“十二五”末至“十三五”初,整个行业可能才有所好转,而且2013~2014年将是整个行业调整的关键时期。
虽然按照计划,中国今年将达到10GW的装机目标,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来自国家层面的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也使得外界对国内光伏市场的预期不断增大,但来自欧盟的消息同样让国内光伏巨头们深感压力。
3月5日,欧盟委员会表示,自3月6日起,将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进行“强制进口登记”,这意味着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双反”追溯期已确立,即在6月6日,当欧盟裁定“双反”税率以后,也将对这三个月进口欧盟的光伏产品追加税率。
因此,不少业内人士指出,2013年,中国光伏产业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去产能化和产业整合双重进程将并行出现。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认为,尽管2013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仍将稳步增长,但全球光伏产能已超500亿瓦,仍大大超出整体市场需求量。这意味着除非去产能化过程出现突进现象,否则消化过剩产能仍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资本进入无望的状况下,行业的整合会从巨头内部间的以大吃小开始。”一位光伏企业的负责人表示。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也认为:“在这段时间,要让好的企业活得更好,让不好的企业通过这次调整被淘汰掉。尽管光伏产业的未来发展是光明的,但并不是任何企业的前景都是光明的。”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则不无忧虑地指出:“应对风险能力差的中小企业将会批量地倒下去,预计在今年6~9月,关闭潮可能会达到高峰,整个2013年内,可能会有过半的光伏企业倒闭,超过70%的中小企业退出市场,实际情况可能会比这更糟。”
“如今国内光伏市场有七八家企业规模上相差不多,但在未来将会进一步兼并整合,估计会形成3~5家的巨无霸企业。”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勃华表示。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