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锂电网(li-b.cn),锂电产业链服务全平台!
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  广告单价 |  锂电资讯
首页 > 资讯 > 分析 > 锂电国产隔膜大跃进背后 高端市场仍被国外控制

锂电国产隔膜大跃进背后 高端市场仍被国外控制

来源: | 作者:admin | 分类:分析 | 时间:2016-09-24 | 浏览:5124
文章顶部
摘要:扩产成了彰显技术实力的唯一标志,仿佛“产能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而在如火如荼的扩产浪潮背后,企业考虑产能过剩的隐忧了吗?

锂电隔膜大跃进背后

经历了前几年暴利时代的锂电隔膜行业,却用产能大跃进的方式毁灭了那个美好时代。

随着对锂电行业未来市场的期待, 以及国家政策的导向等一系列因素的叠加,几家大的锂电池隔膜企业在原有的基础上,纷纷开始扩大生产。实际上,早在2011年,低端的隔膜市场已经供大于求了。满足市场需求的高品质隔膜领域还是一片蓝海。

伴随着更多的行业进入者,2013年,高低端的隔膜市场均出现了饱和。老牌厂商也争先恐后的扩产,并宣称,扩产后,公司锂电隔膜龙头的地位将得到捍卫。一些新的进入者也开始将投产计划提上日程。

似乎,扩产成了彰显技术实力的唯一标志,仿佛“产能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而在如火如荼的扩产浪潮背后,企业考虑产能过剩的隐忧了吗?

产能过剩隐忧

对锂电行业高速发展的预期,催生了隔膜产业产能扩张潮。

在下游动力、储能需求增长的预期影响下,国内隔膜厂商纷纷扩产建设项目,等待着整个锂电市场的爆发。随着国外储能市场的启动,以及新一轮新能源补贴政策的出台,对锂电市场充满期待的新入者,挤进了这个用量并不算大的行业里面。对锂电池隔膜行业市场格局形成巨大冲击,这种影响将在2014年更加明显。

“隔膜是一个特殊的产品,锂电市场不会由于隔膜的降价而需求大增。”沧州明珠隔膜事业部总经理谷传明指出,这样的超前投资,势必造成产能的严重过剩和资源的浪费。如果这些隔膜生产线项目今明年全部建成投产,加上日本旭化成、美国Celgard、日本东燃等国外隔膜厂家扩产后的产能,将产能远远超出市场需求量,这意味着隔膜行业将进入严重的产能过剩状态,中国本土企业生产的中低端锂离子电池隔膜尤为严重。

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统计,截至目前,公布进入隔膜领域的企业多达40多家,公布的产能近8亿平方米,远远超过全球的总需求量。但调研后发现,目前实际在市场上有产品的企业不到20家,真正得到用户认可的不足10家。其中,2013年进入隔膜行业的苏州捷力、上海双奥等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不足5%。整个隔膜业的净利润率也从2010年的48.5%降至目前的20%左右。导致利润急剧缩水的原因,除了需求增长速度放缓,现有的国产隔膜也有重复国产廉价3C电池发展道路的倾向,当国产隔膜越做越低端,厂家一味盲目扩产,没有创新,打价格战就成了必然。

随着时间的推移,隔膜技术也已经从垄断技术向公知技术转化,国内隔膜行业的同质化竞争加剧了市场环境的混乱。此外,目前国际主要厂商也均处于扩产进程中,几乎所有厂商将在今后两年内将产能提高一倍以上。可以预测的是,国外厂商对国内市场的觊觎,将使整个市场陷入白热化竞争。

当前, 产能过剩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之“殇”,而隔膜产业盲目的扩产,使其也无可幸免的重蹈其他材料的覆辙。

扩产动机质疑

隔膜企业发展冲动可以理解,但具体到发展方式,还是要深思熟虑。

“扩产使产品的技术得到提升,这句话在逻辑上的推论并不成立。”苏州捷力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林维平认为,对于国内二线隔膜厂商来说,其原有产能并没有完全释放,还在扩产,与技术完全无关,并且扩产真正动机有待商榷。

据了解,与国外企业扩产考虑项目本身是否带来利润不同的是,国内隔膜厂扩产会考虑到很多非正常运营因素。

“很多国内厂商用扩产来显示企业对隔膜项目的重视程度,以及所带来的市场效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内隔膜企业领导认为,不少厂商是抱着“投放昂贵广告”的心态宣布扩产的。因为其品质与性能欠佳,无法通过客户的口碑得到宣传,就只能作秀给客户和政府观看。然而,最终是否真的将资金投放进去,将扩产进行到底,就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了。对于一些扩产的企业来说,能够从国家优惠政策里面得到补贴;一些非上市公司,需要通过扩产来达到上市的条件;一些上市公司,打着扩产的旗号到资本市场去募资。这才是这些厂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终极目标。

不过,新乡市中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旭光则认为“不能一棍子打死一船人”。他坚信,国内排名靠前的几家隔膜厂商的扩产是理智的。他们经过多年的市场沉淀之后,产品的稳定性较好,也积累了部分稳定的客户,为了跟客户同步成长,用扩产来储备产能。因为隔膜产业从建厂到出货的周期相对漫长,如果产能滞后会丧失产业机会。

对此,谷传明表示赞同。他指出,企业扩产是为了跟客户同步增长的同时,也是熟能生巧提升技术的一个手段。只不过是企业的策略不同,没有把握好扩产与研发的分配比例,从而使一些扩产后遗症慢慢暴露出来了。

“隔膜产业的制造成本占隔膜总成本的比例非常少,通过扩张产能来降低价格,这是不成立的。”韩国SK Innovation事业发展部主管JNYoungCHOI表示,通过低价竞争的传统模式,应用到隔膜这个新兴产业的意义不大。他并指出,在多年前曾到国内某隔膜厂参观,与近年来去看到的产品品质并无任何差别,客户和产品都没有升级,而价格却下跌到5年前的1/3。实际上,如果国内的厂商将重心放在研发,就不会造成现在不扩产就没有竞争力的局面了。如果不是低端重复建设的扩产,就不会出现1000万平方米与过去500万平方米赚取同样利润的尴尬情况了。

对大部分国内企业主来说,没有用长远战略眼光去投资,而是鼠目寸光的投机,是产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产能过剩固然需要认真对待,但更值得警惕的,是扩产现象背后的商业逻辑。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
分享到:

合作机构: ofweek锂电网 | 电池在线网 | 亚太电池展 | 巨典展览 | 德泰中研 | 振威展览 | 亚化咨询 | 知行锂电 | 高工锂电 | 深圳市电源技术学会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锂电网(li-b.cn) | 粤ICP备18158530号


扫码关注微信
获取更多商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