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眼看着苹果iPhone 6发布时间的临近,国内外各种新机开始坐不住了,魅族、酷派、OPPO等厂家抢在IFA(德国柏林消费电子展览)前发布新品。而华为、联想、HTC等将年度旗舰的发布放在了IFA上,再加上呼之欲出的三星Note 4,整个手机行业推新机狂潮在8月底9月初爆发。更为惊心的是大厂家的旗舰全部将屏幕集中在了6寸左右,一场旗舰大屏手机的肉博战未进入纵深,就已经闻到了血腥。
iPhone 6采用4.7、5.5寸屏幕的消息,不仅给大屏手机市场带来了信心,更是以其无声的影响力,一步步把安卓系的厂家逼到了这座独木桥上。
此前,笔者在《安卓手机将退出高端市场》一文中详细分析过,由于iPhone 6采用大屏后,安卓系以三星为代表的高端厂家将退出高端市场趋势,文章在发表后被某些厂家的水军喷了个半死。现在看来,至少从目前各厂家密集发布大屏旗舰机型的动作看,透露出的是安卓系厂家在面对iPhone 6到来前的慌乱和紧张。
三星毫无疑问是大屏手机的开拓者和普及者,但笔者仍然不认为大屏是手机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拚大屏幕与拚硬件配置具有一样的属性,屏幕也是硬件配置的一种元素,没有技术门槛,同时如果解决不好因屏增大而带来的握感及操控性不佳的问题,大屏手机的用户体验就会比一般手机还要差。
正是基于大屏并不具备技术门槛,当iPhone 6进入大屏时代时,安卓厂家才显得如此慌张。
在一群厂家中,可能危机感最大的应属三星。当初三星以Note系列将一个小众群体的需求变成了一种潮流,其对大屏手机推广功不可没。虽然大屏并不适合于女性使用,但在其神奇的“拿Note显得脸小”的传播诉求下,大屏反倒成了都市女性的宠儿。然而这种利用传播构架起的并不真实的需求,当面对iPhone 6时,Note将首当其冲成为的最受影响的机型。大家可别忘了,在三星的主力机型中,Note的销量要比S系列还高,这意味着,其销量波动对三星的影响是巨大的。
以三星以往的定价策略,即将面世Note 4有可能定价在5000元以上,如果三星没有在用户体验或新功能上有所突破,以Note 3的用户体验,这个价格是一个自戕的价。以前由于苹果不生产大屏,三星可以在大屏手机市场独领风骚,这次不同了,由于iPhone 6的加入,在高端市场,Note要直接面对iPhone 6 5.5寸机型的竞争,其实这一对抗的结果没有太多悬念。
在安卓操作系统操控体验远不及IOS的情况下(天天想刷机玩儿的朋友,可以直接跳过本文),价格与iPhone 6不相上下,设计和工艺又离iPhone有不小的差距,Note从高端市场滑落并不是一种意外。
同样,既使三星放弃高价格,但在4000元左右的市场空间中,仍然不会活得很舒服。
长期以来三星在软件能力上的缺陷以及坚持使用塑料机身带来的手感不佳的印象,将在中国厂家新一代大屏旗舰机型冲击下再次暴露出其软肋,从目前曝光的华为Mate 7和联想新旗舰来看,其制造工艺和软件优化等一系列技术参数已超越了三星即将面世的Note 4,一场血战在所难免。
上有iPhone 6综合体验压制,下有华为联想血拚的市场环境中,Note 4一出世可能就面临着生死存亡困境。
三星的产业链控制和营销能力远胜中国手机厂商,也正是太过依靠其产业链控制能力和营销手段,三星手机恰恰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用户的真实体验。而这次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手机厂家,无论从制造工艺和软件优化能力方面,将用户的综合体验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使大屏手机的由于屏幕增大带来的性能下降得以改善。
事实上,三星依靠产业链的控制力和巨额营销费用支撑起的市场份额已经出现了坍塌的趋势。三星第二季财报显示,第二季度营业利润为7.2万亿韩元(约合71.2亿美元),同比大幅减少24.5 %,这将是三星电子连续第三个季度营业利润下滑,也是继2012年第二季度以来,首次营业利润跌破8万亿韩元大关。三星电子还预计,第二季度销售额为52万亿韩元,同比下滑9.4%,环比下降3.13%。问题不仅仅表现在财务数据方面,第三方统计数据表明,三星电子在全球智能手机的市场占有率从的32%下降至31%,这一数据说明,长期以来三星产品上的存在的短板,单纯依靠一年140亿美元的营销费用无法支撑起现有的市场份额。
这也许仅仅是个开始,随着iPhone 6的发布以及中国手机企业加入大屏战争,三星赖以生存的大屏优势将迅速瓦解,其主力机型Note系列将受到苹果和华为等厂商的双向挤压,其市场份额的进一步下降将在意料之中。
从目前华为Mate 7曝光的参数来看,其83%的屏占比,在大屏手机中独树一帜。别小看这一数据,大的屏占比可以在相同的屏幕下,整体体积缩小,可以提高大屏手机的用户手握感,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5.7寸的三星Note 3竟然比采用6.1寸屏幕的诺基亚1520还要大。据接近华为的人士透露,其Mate 7已完成了“女生单手测试”,这就意味着曾经困绕大屏手机单手操作困难的问题,在华为这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