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长达四年的酝酿后,奇瑞捷豹路虎第一款车型终于瓜熟蒂落。
2月1日20点20分,奇瑞捷豹路虎常务副总裁朱国华在上海世博馆中央宣布,中国制造揽胜极光的售价区间为44.8万—58.28万元,全系4款车型将在3月2日到店。
此前两周,捷豹路虎公布2014年总计12.2万辆的中国销量,相比2013年的9.5万辆,同比攀升28.1%,揽胜极光成为路虎在华最畅销车型,这为该车的国产之路做了背书。
但是,关于奇瑞捷豹路虎的争议却仍在继续。
2010年接洽之初,人们怀疑奇瑞的合资实力,认为奇瑞与捷豹路虎品牌匹配度极低;2012年项目落地,人们怀疑奇瑞的人才储备,认为奇瑞极易丧失合资公司话语权;2014年常熟工厂开业,人们怀疑奇瑞产品制造的水平,认为消费者难以为中国制造埋单。
现在,国产揽胜极光上市,人们又开始怀疑奇瑞的乐观态度,认为44.8万—58.28万元的价格高于预期,加之本应列席发布会的奇瑞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跃并未出席,更导致了人们关于合资公司“去奇瑞化”的进一步猜测。
事实,果真如此么?
“不出席”的尹同跃
国产揽胜极光上市会结束后,车云菌试图从奇瑞捷豹路虎董事长陈安宁、奇瑞捷豹路虎常务副总裁朱国华处找到些许尹同跃缺席的原因,但两人均未就此做过多阐释。
在车云菌看来,且不论原因何在,但尹同跃在如此重要的场合缺席,很可能是有意为之。有意思的是,关于奇瑞捷豹路虎合资过程,坊间一直流程着一个小故事,在这个经典的故事中,尹同跃同样极为“巧合”的缺席了。
事实上,奇瑞与捷豹路虎的联姻并非顺风顺水。2010年初,奇瑞萌发了做高端车型的愿景,并在扫描全球车企后盯上了捷豹路虎,彼时,后者虽然也有在中国投产的想法,但对奇瑞却并非情有独钟。
2011年2月,捷豹路虎在经过长时间的考察后,确定在长城和奇瑞中完成最后的合资对象“二选一”,时任塔塔集团CEO福斯特以及捷豹路虎全球CEO施韦德将赴中国考察,先去保定,再到芜湖。但是,奇瑞通过捷豹路虎内部获悉,由于当时长城方面对捷豹路虎提出的核心条件更加妥协,因此奇瑞实际上已经“出局”。
于是,在福斯特与施韦德到访芜湖的那一天,有意思的一幕出现了——没有欢迎词、没有商务会谈、没有欢迎宴席,甚至,奇瑞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跃也没有出席会面,而是由时任奇瑞副总裁陈安宁直接与两位远道而来的CEO“摊牌”,两页浓缩PPT一页指出捷豹路虎合资方案的不合理性,一页则强调自身方案的可操作性。
效果却极其神奇,捷豹路虎团队经短时间磋商后决定抛弃长城,奇瑞“逆转”。尹同跃随之现身,参与到合作项目的进一步优化中。
后来,这一经典谈判案例被业内津津乐道,而尹同跃的“不出席”策略也为这一案例增加了颇多神奇意味与解析筹码。
说回到此次国产揽胜极光发布会,尹同跃的再度缺席,从某种层面让人不禁怀疑,奇瑞与捷豹路虎之间还存在些许摩擦。毕竟,捷豹路虎起初只是希望寻找一家“富士康”,设立CKD组装工厂,而最终的落地合资方案中,奇瑞不仅参与到研发、制造环节,更在销售、渠道、品牌等重要方面毫不松口。
纵观整场发布会,从场地布置到领导致辞,奇瑞元素的弱化也一目了然的呈现在每一位到场者面前,这也进一步佐证了双方博弈的继续。彼时合资项目的带头人,现任奇瑞捷豹路虎董事长的陈安宁作为合资公司的中方最高代表,并未做任何发言,表现颇为低调。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