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可穿戴设备领域,或将出现类似当年深圳手机的局面,满城尽是可穿戴。”2015年全国可穿戴会议,4月23日首次登陆深圳,在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揭幕。持续三天的大会,汇集了院士论坛、可穿戴T台秀、创新设计高峰论坛等活动。专家指出,可穿戴设备混战加剧,深圳虽然现在是可穿戴设备企业的主要聚集地,但如果想在混战中找准定位,还是要在核心器件和产业定位上做文章。
深圳可穿戴企业最集中
深圳发展可穿戴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CWCISA)报告显示,国内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主要分布在华南,从原材料、方案设计到制造加工,都比较完整和成熟。该联盟认为,深圳是可穿戴企业的最大聚集地。未来,国内可穿戴设备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市场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超过4000万部,市场规模为14.9亿元。
深圳市政府看中了可穿戴设备的前景,去年11月出台了《深圳市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及配套政策,每年安排5亿元财政资金给予资助。
中科院院士姚建铨分析,目前深圳聚集了1000多家可穿戴企业,行业比较混乱。“深圳可穿戴企业在全国最集中,可能出现类似手机的局面。”他说:“乱”是好事情,不乱不治,从乱到治,可穿戴设备才能真正反映人们的需求。
在工程院院士俞梦孙看来,深圳乃至中国可穿戴厂商的问题,是原创类产品较少,大多属于跟随式。姚建铨分析,当华为、阿里巴巴、百度、小米等IT和互联网巨头纷纷切入可穿戴设备时,小型创业公司更容易被“吃掉”。“不过,和其它产品一样,可穿戴设备的差异化需求是永远存在的,小公司如果找到被市场接受的点,也是可以生存下来的。”
做可穿戴应该“需求先行”
最近,苹果Apple Watch上市,挑起了全球时尚爱好者兴奋的神经。虽然诞生的时间不长,但可穿戴产品形态多样、功能各异。CWCISA总结,从产品形态上看,智能手表市场占比最多,达32.4%。其次是智能手环或者腕带类,占21.8%。其它可穿戴设备包括智能秤、智能温度计、心率检测器等,也包括戒指、挂件、眼镜、头盔和鞋服等。
总体看来,可穿戴设备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产品同质化严重,与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相比,应用服务少,竞争优势不明显。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