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生产76223辆,销售72711辆,同比分别增长2.5倍和2.4倍,在我国汽车行业整体走势减缓的形势下,这些数字成为其中的亮点。未来,新能源汽车或将成为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突破口和利润增长点。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第一家相关行业协会——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应运而生。担任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是赵景光。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第一家行业组织,当初成立的目的是什么?协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与赵景光做了一次深入交谈。
李庆文: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家也在倡导新能源汽车的开发。我认为北京市的新能源汽车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战略能不能顺利实施,要看北京市新能源汽车的战略能不能顺利实施。如果北京市新能源汽车的战略不能很好地得到贯彻、落实、体现,那么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战略希望也不会太大。
赵景光:北京的新能源汽车战略关系到全国,首先因为北京是首都,它的一举一动具有示范效应,在全国都会有影响力,这个优势得天独厚,别的城市不能取代,这是首都的定位决定的。其次是北京作为区域经济的龙头作用非常明显,具体地说就是京津冀一体化,之前还有六省市联席会议,北京作为主场单位,对华东、华北地区的影响很大。此外就是北京作为创新中心的定位,既然是创新中心就得有创新成果,目前新能源在汽车业属于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这一定位也决定了北京市必须走在全国前面。还有就是北京的市场很大,汽车保有量大,相应地新能源汽车推广成果明显。
李庆文:目前北京的新能源汽车是以电动汽车为核心,将电动汽车作为主要的推广方向、技术路线和产品方向,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国家新能源汽车战略的核心。全国很多地方在新能源汽车路线上都有不同的考虑,北京市坚定不移地走电动化路线,毫不含糊。这一点上我支持北京市的做法,如果在战略上摇摆很难成功。
赵景光:从北京市新能源汽车的政策看,没有出现过摇摆,最开始就走纯电动路线。我认为北京市这种技术路线不仅符合中国国情,也符合全球趋势。如果在北京放开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那么纯电动汽车可能就卖不动了,因为很多人买插电式并不是为了环保,更多地是为了车牌。正是由于坚持纯电动汽车路线,北京市纯电动汽车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截至今年6月底,北京市纯电动汽车的销量是1.85万辆,其中公交车10133辆,个人及单位购买8360辆。目前全市电动汽车相关企业超过90家,电动车产业累计收入超过100亿元。从增长速度来看也屡创新高,其中今年6月份电动小客车上牌单月突破了2000辆。
李庆文:你现在担任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对于你来说,这是一种跨界。以我对你的了解,你是一个能为新能源汽车未来做实事的人。那当初为何要成立这样一个协会?
赵景光:我们最初是2009年3月成立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这是北京第一家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当时称其为“官产学研用”结合。“官”就是由北京市政府推动,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不能单打独斗,要发挥北京市整合优势;“产”就是相关的整车企业和电池、电机等零部件企业,包括北汽集团、中信国安盟固利公司等;“学”和“研”就是包括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用”是涵盖使用单位,如北京公交集团。
虽然在新能源汽车热潮下,后来也成立了很多联盟,但大多没发展成为协会。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是链合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起成立的社团组织,是整合资源的产物。协会以节能、环境和安全“三大主题”为宗旨,并整合企业、政府、高等院校等多方资源,探索有限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高新能源汽车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会员企业间的资源共享、人才互补,以及技术、资金和产品的合作,促进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的合作;实行联合采购,降低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制造与生产成本,加快北京市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整合,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目前注册协会的,我们是第一家。近三年,协会发展速度非常快,进入了实实在在的做事阶段,这和十八大出台的转化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简政审批等一系列政策有关。现在政府的很多审批环节、备案环节、准入环节都已取消和下放,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所以协会承接的职能和工作越来越多,工作量越来越大。目前进入北京市场的9家纯电动小客车企业、14款产品,从接受材料到组织专家现场验收都是协会牵头组织的,我们正在做纯电动城市专用车的评估备案工作。下一步将把工作重心转到监督检查安全性和提升服务质量上来,让市民能够放心使用电动汽车。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