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端隔膜产能过剩、高端隔膜缺口巨大的矛盾在2017年愈发凸显。
一方面,多家隔膜企业纷纷在第一季度投扩产,并且不少新进及跨界企业也频频通过增募资、兼并购等方式涉足隔膜市场,2017年隔膜产量相比去年呈现增长态势。
另一方面,高端隔膜市场缺口依然很大。据业内人士透露,预计2017年仅车用动力电池隔膜用量就将达12亿平米。尽管近两年国产隔膜替代进口产品有增速,从2014年的65%上升到2016年85%,但产品类型主要集中于中低端数码用隔膜,在品质要求高的数码产品及动力电池上,国内电池企业还是偏向进口隔膜。高端隔膜主要还是被日韩美等国外巨头把持。
“过剩”与“缺口”矛盾之下,隔膜企业正处于低端产能过剩、价格竞争恶劣的环境,同时还需要从内部进行技术升级,以应对进口隔膜的挑战。锂电网了解到,“内忧外患”的国内隔膜行业逐渐呈现湿法隔膜扩产稍占上风,干法隔膜需求稳定;隔膜集中化效应逐渐显现;高端隔膜技术壁垒高,国内市场初露锋芒三大突出特点。
湿法隔膜扩产稍占上风干法隔膜需求稳定
从今年上半年,星源材质、沧州明珠、纽米科技、辽源鸿图、北大先行、惠强新材、润沅新材、金力新能源等多家企业发布的投扩产信息来看,扩产隔膜大部分属于湿法。星源材质拟16亿元建年产3.6亿㎡湿法隔膜项目。此前,沧州明珠也在接受投资机构调研时对外表示,目前在建产能都是湿法隔膜项目。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认为,2016年中国隔膜竞争格局总量在10.84亿平米,湿法隔膜受动力市场带动,增速高于干法隔膜。从产量来看,2016年干法双拉隔膜产量占比为18%,占比下降9个百分点;湿法隔膜2016年产量占比42%,同比上涨5个百分点;从竞争格局来看,星源材质、沧州明珠、中科科技等排名前十企业占比进一步提升,规模效应逐渐体现;而在这十家企业中,湿法隔膜比例也在上升。
锂电网调研发现,2017年湿法隔膜投扩产项目增多的主要原因来自三元电池市场需求的增长。从目前国家公布的二批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来看,三元电池依然牢牢占据乘用车半壁江山。在第一批目录中,采用三元材料电池的纯电动乘用车约40款,占比达到了65.6%;在第二批目录中,搭载三元材料电池的新能源乘用车型有24款,占比66.67%。多家三元18650电池企业高管表示,乘用车是公司2017年布局的主要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湿法隔膜连续扩产并不意味着干法隔膜失去市场地位。GGII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干法隔膜(双、单拉)出货量达6.23亿平米,同比增长60.6%;湿法隔膜出货量达4.61亿平米,同比增长94.9%。
干法隔膜增速低于湿法,并且今年没有大幅扩产的原因主要源于下游电池企业需求的稳定。而且从下表可以看出,沧州明珠、星源材质、中科科技、纽米科技等隔膜企业其实都有干法隔膜设计产能,目前这些主流企业的产能完全可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隔膜集中化效应逐渐显现
认真分析上半年甚至去年投扩产项目的隔膜企业可以发现,根据这些企业的从业经历,可从性质上主要分为3类:
1.老牌隔膜企业:沧州明珠、星源材质、中科科技
2.新贵企业:纽米科技、辽源鸿图、惠强新材
3.跨界隔膜企业:北大先行
尽管目前隔膜行业还是会不时涌出一些“新”企业,但从国内排名前十的隔膜企业市场占比来看,前5家企业已占据近50%的市场份额,行业集中效应初显。同时,随着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逐渐迈向成熟期,材料企业与电池企业的绑定程度也会越来越强。从去年开始,这种上下游合作模式在隔膜行业已有案例,例如沧州明珠携手中航锂电、星源材质牵手国轩高科。
星源材质董事长陈秀峰表示,星源材质与电池厂设立合资公司的初衷是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为扩产的产线提前锁定客户。这种模式很可能成为未来的一种趋势,也将加速新一轮的行业洗牌。
这也获得沧州明珠总经理谷传明的认同,并补充道:“上下游的紧密合作可以使双方建立紧密的关系,减少采购成本,同时技术上可以更好地结合。”
隔膜属于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不管是隔膜老将,还是隔膜新贵、跨界者,技术、资金将成为其是否能在隔膜市场走向最后的关键。如近年来以纽米科技、辽源鸿图、惠强新材为代表的新进企业,能够逐渐在隔膜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就是以好技术、好产品打动了客户。而对于目前已经成功上市的几家隔膜企业,在集中化程度加速背景下将更享有主动优势。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