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网讯:从政策主导逐步迈向市场竞争的阵痛中,动力电池企业资金压力巨大。除了账期及回款难题外,还有因补贴退坡整车厂成本压力传导,上游原材料价格疯涨、现款交易而来的压力,动力电池单位经济效益正在进一步压缩。
从披露的2017年年度报告来看,增收不增利、应收账款高举、毛利下滑等成为诸多动力电池企业普遍现象。
其中,预付款项和应收账款直观反映了动力电池企业承受“双面夹击”的生存状态:一方面,预付款项增多,主要是为锁定上游原材料价格,保障原料稳定供给,与上游供应商采取预付合作;另一方面,应收账款/票据高企,主要原因是车企拉长账期,回款难。
这对动力电池企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现金流更紧张了!
当前钴价高位上走、供应商“讨债风波”、电池价格下滑20%-30%等多重重压之下,预计电池企业今年在预付款项和应收账款上依然面临难关。
高工锂电整理了2017年动力电池企业的预付款项和应收账款数据,从这些数据背后可以一窥动力电池企业背负的生存压力,并对2018年电池企业市场做出相关预测。
预付/应付款项增长显著
首先来看预付/应付款项数据。回顾2017年锂电上游材料市场,碳酸锂和钴价格都在疯涨,甚至出现“有价无市”局面。经过前期一段自我消化和库存消耗后,正极材料企业也不得不将压力向电池客户传导。
从下表中的2家动力电池企业情况说明来看,针对上游原材料购买行为成为预付/应付款项同比增长的最主要原因。
高工锂电了解到,通过增加预付款项来锁定上游原材料价格及稳定供应,在2018年将持续。
目前,钴价一路高歌,至今仍有上涨态势。三元材料供应商现款现货,甚至出现延时发货、供不应求局面。这迫使不少企业为稳定材料供应,增加了与上游供应链的预付款。
碳酸锂虽得益于一波新增产能释放,价格趋于平稳,并有下调可能,但鉴于其重要性,不少电池企业已经开始选择直接投资锂矿。对于未有雄厚资本支持的电池企业来说,增加预付款在商务谈判上让利成为保障上游的一种方式。
应收账款高企 增收不增利
承压材料货款外,来自下游车企的压力也不可小觑。从目前多家动力电池企业发布的2017年财报数据,应收账款基数大,其中最高者达到84.38亿元;业绩方面,增收不增利、毛利下滑成为典型特点。
以下选取的电池企业样本均位列2017年动力电池装机量排行榜前列,比较有代表性。数据背后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❶应收账款基数大
根据下表数据显示,前3家电池企业应收账款均超过30亿。其中下表中第二、三家的电池企业针对下游回款,采取应对措施,账款同比减少,但幅度并不大,且囿于前期基数太大,依然影响自身业绩增长。
从变动原因来看,车企回款周期长、付款延迟是导致电池企业应收账款高企的共同原因。车企进行压力传导,引发的连锁效应是:整个动力电池产业链面临降成本的压力。
长账期和降价对电池企业的业绩和毛利影响立竿见影。从下表可以看出,电池企业毛利普遍出现下滑。
❷增收不增利/毛利下滑
(注:“↑”表示同比增长;“↓”表示同比减少)
特别说明:电池企业C锂电池营收同比下滑0.34%;电池企业E毛利率同比增长1%。
❸账期拉长是趋势
高工锂电获悉,2018年,拉长账期依然是车企与电池企业合作的重要手段。
一般而言,电池企业与车企之间维持“361”账期模式,在签订合同后预付10%-30%的预付款,货到后2-3个月内支付50%-60%左右(甚至有90%)的货款,并且主要以银行承兑为主,剩余10%左右货款作为质保金在交货后12个月内支付。
但目前,车企期末应收账款的账龄主要集中在1年以内,由于应收账款金额较大,且占资产总额的比例较高,直接导致电池企业独自承担这些资金压力。
故此,有电池企业直言,对不少中小规模的动力电池企业来说,接受长账期的商务条款,自身就会处于破产、资金链断裂经营风险中;不接受,车企又会直接将其拒之门外。
从一季度电池企业表现来看,不少企业或走向破产倒闭边沿,或战略收紧走向储能/小动力/数码市场,或放缓步伐集中回款好的优质客户,可以预见2018年动力电池市场洗牌战将比去年更加激烈和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