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锂电网(li-b.cn),锂电产业链服务全平台!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  广告单价 |  锂电资讯
首页 > 资讯 > 分析 > 点评:日产与中国财团动力电池大单告吹的背后

点评:日产与中国财团动力电池大单告吹的背后

来源:能源评论 | 作者:admin | 分类:分析 | 时间:2018-07-03 | 浏览:9418
文章顶部

锂电网讯:7月2日,日产汽车称,该公司取消以10亿美元向中国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GSR Capital)出售旗下动力电池公司AESC (Automotive Energy Supply Corporation) 51%的股权,理由是金沙江创投缺乏收购资金。


但这或许不是问题的全部,双方或许还有其他的考虑。毕竟,当前的动力电池行业只不过是“看起来很美”,在整车厂、原材料企业的夹击之下,其利润率已被压得很薄。

1.jpg

当下的动力电池产业,国产三强的格局尚处于胶着态势,产业链上的强敌也在四周环伺,相互间的搏杀称得上刀刀见红。


整车厂伸出一只手,原材料企业伸出另一只手,悄然扼住了中间锂电池企业的咽喉。电动汽车补贴退坡,主机厂承担着巨大的成本压力。占成本1/3的动力电池厂家名字,年年出现在采购部的降本清单首位。


当电池成本降至1元/瓦时, 电动汽车成本将首度低于燃油车。所有业内人士都希望这个拐点来得越快越好。面对整车厂采购部门提出的今年降本20个点的要求,动力电池企业该怎么办?


锂电池的成本来自于正极材料(镍钴锰三元或者磷酸铁等材料),负极材料(石墨),电解液和隔膜材料等。目前在正极材料应用成本中,镍、钴、锰成本已经占到正极材料成本的90%。正极材料的成本在整个电芯中占比在35%左右,但这一数字现在已经上升到50%。也就是说,三元材料成本,已经高达电池成本的45%,而且随钴价走高,这一比例还在持续走高。


钴,业内亲切地称之为“钴奶奶”。2017年钴金属从32美元/公斤上涨至75美元/公斤,年增长114%。2018年一季度价格再创新高,达到95美元/公斤,涨幅达26%。


现今动力电池企业的厮杀,早已上升到供应链的垂直整合,谁拥有了上游矿产资源,谁就拥有了定价权。钴矿、锂矿,无异于电动时代的石油储备,谁能掌握,谁就有希望赢得战役。


当更强大的竞争对手带着更先进的技术、更低廉的成本杀入城门的时候呢?


正在国内电池巨头杀得昏天黑地,产业链上下夹攻之时,悄无声息地,外资电池已兵临城下。2018年5月22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示了动力蓄电池和氢燃料电池行业白名单,令人震惊的是,LG和三星SDI已经赫然在列。


一石激起千重浪。


2020年补贴大限将至,外资列强摩拳擦掌,纷纷在今年高调布局新一轮在华投资。华友钴业拟与LG共同投资40亿元成立合资公司;SKI与北汽的电控爱思开也准备重启,随着特斯拉在华的投产计划,松下也在近日启动中国产能扩张计划。强大的日韩系电池厂商有备而来,即将对刚站稳脚跟的中国电池厂商发起围城之战。


动力电池三领域上演国杀,群雄逐鹿,鏖战正酣。而围墙之外,群雄环伺,谁又敢稳坐钓鱼台?即使强大如宁德时代,2017年也享受了4.09亿元的财政补贴,占到归母净利润的10%左右。当遭遇补贴归零,毛利率在上下游的夹击下骤降时,今日的风光还能持续多久?沃特玛,或许就是前车之鉴。


技术为王,成本为辅,供应链的垂直整合,客户群的落错搭建……这一切是动力电池企业必将经历的生死考验。

分享到:

合作机构: ofweek锂电网 | 电池在线网 | 亚太电池展 | 巨典展览 | 德泰中研 | 振威展览 | 亚化咨询 | 知行锂电 | 高工锂电 | 深圳市电源技术学会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锂电网(li-b.cn) | 粤ICP备18158530号


扫码关注微信
获取更多商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