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7日,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商务部中国国际技术交流中心等机构共同组织评选的“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最具投资价值的十大领先技术蓝天奖”(以下简称“蓝天奖”)在广东深圳揭晓。与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柴油、清洁燃烧等可再生能源一道,以纳米级钛酸锂为核心材料的银隆圆柱环形钛酸锂电池技术成为首项获评蓝天奖的电池技术。
成熟的产业化之路
锂电池的产业孵化之路在 “十三五”首年便取得成效,依赖于行业从材料端入手,在差异化技术路线上的不断研发与降本增效。
可再生能源领域是新材料、新技术的“斗秀场”。近年来,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以电动汽车、储能为应用领域的锂电池需求量呈几何倍数增长,钛酸锂电池技术的成功恰恰成为结构转型下行业打破同质化竞争的价值案例。
据了解,凭借长循环寿命、6分钟快速充放电、宽温度工作范围(-50~60℃)、高安全性、环境友好无污染的优点,及其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钛酸锂电池成为本届唯一入围蓝天奖的电池技术。
“蓝天奖”的申报需满足以下要求:首先,新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对人类环境、经济、社会具有显着的影响;其次,在商业化应用中要有较高的性价比;第三,技术的拥有权要明晰;第四,申报技术有成功的商业案例,且具备大规模应用的市场前景,同时可以大大降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成本。
相较于技术同样成熟的三元材料、磷酸铁锂,钛酸锂电池凭借长寿命、快充电、耐宽温、高安全的四大性能优势在细分后的动力电池市场—纯电动客车领域演绎得淋漓尽致。
据了解,2015年,珠海银隆新能源呈现爆发式发展,通过闭合式全产业链实现新能源车销售量一跃上升到3189台,实现全年销售订单近7000辆,年增长率2228%,迅速成长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中关村储能产业联盟秘书长俞振华对本报记者表示:“银隆钛酸锂技术的成功既依赖于美国奥钛纳米钛酸锂技术的领先性,更依赖于钛酸锂产业化之路较早时期的开启。”据了解,2011年,珠海银隆新能源成功收购美国奥钛,随即在广东珠海与河北武安、石家庄南北两大基地三大产业园开启了中国市场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通过几年的发展,现有的3亿安时产能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下一步,银隆将继续扩大规模。预计今年年底,银隆钛酸锂电池产能将达到12亿安时,到2017年6月份达到22亿安时。”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李海军对本报记者表示。
复合场景下成本优势明显
现有的动力电池应用仅是钛酸锂市场需求的冰山一角,随着应用领域的增多,钛酸锂技术将会进一步释放价值空间。在众多的电池技术类型中,技术路线的选择主要参照应用领域的需求特性。在特定应用领域下的产品性价比成为电池的取胜之道。
俞振华认为:“基于钛酸锂长寿命的特点,其电池产品较适用于车+电的复合应用场景。”动力电池+储能的复合应用模式将进一步提升电池产品的利用效率,从而降低材料成本实现更大收益。
钛酸锂电池基于储能的应用已经得到充分验证。据了解,银隆新能源与南方电网共建的国家“863计划”储能电站示范工程项目2兆瓦钛酸锂电池储能站于2015年4月通过科技部验收。
“钛酸锂寿命很长,在车辆运行应用场景下,钛酸锂动力电池应用期限为10年,且其寿命并未完全终止,仍有60%~70%的容量;将汽车电池回收处理,其剩余容量还可以在储能上应用5~10年,实现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其经济性随着储能市场的发展与规模化的应用,会日趋明显。”李海军表示。
目前,银隆正积极致力于动力电池与储能复合应用的研究,未来其成本优势将会逐步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