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承东说今年华为目标是8000万,雷军说小米要卖4000万。吹牛无税、炒作无罪。小米话说出去了,但能否达成目标这是个疑问。
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5年后小米的收入能否超过格力?”随着两家企业相继公布2013年成绩单,距离这场10亿赌局的答案似乎更近一步。
昨天上午,雷军在内部邮件中公布了小米2013年的成绩单:小米在2013年总计售出了1870万部手机,增长160%;含税收入316亿元,增长150%。
一位小米内部人士表示,2013年年终时,雷军曾在内部透露,2015年左右小米就能达到上千亿的销售额。
但从0到1000亿,和从1000亿到2000亿,两个1000亿业绩的跨越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千亿之后,企业往往会经历一个调整徘徊期。海尔过千亿元之后6年,只增长了200亿元;美的过千亿元之后,一度业绩深度回调;联想过千亿元之后3年,业绩只增加了20亿,格力在千亿之后提出每年增长200亿,这魄力在家电圈并不算小。
保守计算,如果格力在2017年完成2000亿的目标后,在2018年继续增加200亿的收入,那么小米至少需要做到从今年开始每年保持50%的增长速度,才有望与格力在2018年,也就是董明珠与雷军10亿赌局约定的5年后打平。
昨日,雷军也坦言,过去一年“我们压力很大”,但他还是定下了2014年4000万部小米手机的目标。
高估值难以为继
对于已经成立3年的小米而言,4000万部并不是一个轻松完成的销量,而它未来几年想要继续保持起步阶段的高速增长,也或许并不轻松。
一个值得注意的数字是,在经过了几年高达4倍的估值增幅后,去年小米尽管获得百亿估值,但估值增幅降到2.5倍。
投中集团高级分析师宋绍奎表示,这意味着投资人看到小米目前中短期有成长空间,但根据对未来市场的期望值,结合当前发展的速度对估值进行了修订。“尽管小米的估值方式向百度、阿里看齐,但后者业务模式已经成熟,而小米仍处投入期,再往后小米继续获得高倍估值成长的可能性或将减小。”
面临严峻考验
“从雷军的表态中,可以看出来的端倪是:2014年小米会继续加速,全面进击。实际上,根据小米的惯例,年初的计划都是保守的。实际情况很可能会超过4000万部。”一位接近小米的人士分析。
但要想继续保持像创业起步阶段的高速增长,对小米来说并不轻松。
从小米的估值来看,在经过了几年高达4倍的估值增幅后,去年小米尽管获得百亿估值,但估值增幅降到2.5倍。
小米的估值方式是和百度、阿里看齐的,百度预计2013年营收300亿美元,目前市值500亿美元;阿里预计2013年收入500亿美元,市值在800亿~1000亿美元,小米当时预计2013年收入将达45亿美元,如向百度、阿里看齐,基本可对应百亿估值。
一位分析师表示,估值增幅的变化意味着投资人看到小米目前中短期有成长空间,但根据对未来市场的期望值,还要结合发展的速度对估值进行修订。毕竟,百度、阿里两个巨头的业务模式已经成熟,而小米仍处投入期,再往后,小米能不能继续获得高倍估值成长的可能性,这还要看小米的发展速度。
用一位小米同学的话说,“小米内部经常强调要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态度来做事。”
对小米来说,硬件风险仍是最大的风险。小米靠红米等中低端手机抢占市场份额,但目前真正能够赚取利润的应该还是价格在1999元左右的米2、米3等产品,未来如何保持手机创新的领先性,要看小米的创新能力了,毕竟,咱不能低估中国的消费者对于手机品牌善变的速度。
除了手机硬件之外,其他硬件产品小米电视能不能获得像小米手机的爆发式增长仍然待解。截至目前,小米还没有公布过小米电视的销量。在去年小米刚刚发布电视后,雷军曾说,电视要想量产,爬坡期很长,之前小米手机在销售30万台之后即实现打平开始赚钱,而电视的盈利却很难估算。
而除了手机、智能电视等硬件外,未来可穿戴式设备等其他围绕小米手机拓展的硬件将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市场认可,依然有待时间的检验。
从外部竞争来看,华为等行业巨头们终于深刻感受到了小米模式带来的行业形势变化。他们喊出“向小米学习”的口号,以小米为标杆发起冲击。
“过去三年小米独享了电商宣传品牌的模式,但直到去年下半年华为推出荣耀,包括金立将推的新品牌,未来国内的竞争对手不会再给小米太多时间去独享这一模式。”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表示,未来能对小米形成威胁的就是华为,“荣耀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作好的话对整个公司转型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做得不好的话也可能会伤及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