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很多对气候变化深感忧虑的人士一直感到纳闷,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为了开发现有储量、勘探、开发新储量总是不惜砸下成百上千亿美元。尽管已经有无数人发出警告,声称碳排放正在严重破坏全球环境和经济,这些投资似乎就是停不下来。
不过最近,主要投资者开始抽回对煤炭和石油开发的部分投资——这是一个刚开始露头的趋势,它可能会给那些一直在旷日持久的联合国气候会谈中努力控制气候变化的谈判人员们帮上忙。但足够讽刺的是,这种投资下滑跟担忧气候变化没什么关系,主要是因为担心开支打了水漂。
大多数专家认为,将气候变暖的幅度控制在比前工业化时代高2摄氏度将有利于环境和经济,同时还能避免造成进一步的损害。而气候学家表示,这项措施要求将绝大多数未燃烧过的化石燃料仍然埋在地下。而此类燃料究竟有多少该保持埋藏状态取决于你问的是谁,但公开发表的预测数据是在60%到80%之间。
尽管这部分碳最终不会燃烧,但考虑到那些碳燃料公司极度希望大幅增加它们的储量,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种市场泡沫。这种投资其实是一种浪费,而且它可能会被看成一种不断膨胀、但最终却不会投入使用的庞大资产。因为决策者们最终终于还是会采取一些他们早就说要开展的行动,结果就会导致这部分碳被打入冷宫。
据“碳追踪机构”(Carbon Tracker)2013年4月公布的估算,目前全球200家最大的油气公司每年花在拓展和开发能源储量上的钱超过6000亿美元。碳追踪机构是一家位于伦敦的金融智库,本人是该机构的主席。据称,今后十年中这笔开支可能会超过6万亿美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有最终被浪费的风险。
但是2013年间,主要投资者在煤炭和石油上的投资规模都有所控制,主要是他们意识到这些资产可能最后会因气候政策而陷入困境。正如我在自己的新书《国家能源》(The Energy of Nations)中所指出的那样,在“碳追踪机构”发布2013年报告时,汇丰银行(HSBC)首席油气分析师保罗•斯佩丁在彭博社(Bloomberg)伦敦总部向投资者和媒体表示,他会建议自己银行的客户不要再在勘探新能源储量上浪费资本支出,同时把这些钱作为红利发还给投资者。他指出,考虑到这个行业近年来的盈利记录,每年1260亿美元的红利与高达6750亿美元的资本支出相比实在是太不像话了。
从那时起,石油公司面临的压力就开始与日俱增,最终石油巨头荷兰皇家壳牌公司(Royal Dutch Shell)近期决定不再资助2014年北极勘探计划、转而提高红利派发水平,事情才算是得以告一段落。
去年七月,挪威金融服务公司思道布兰(Storebrand)表示,它将根据“碳追踪机构”的分析报告撤回19笔煤炭和沥青砂投资。
大概三个月后,瑞典政府的五大国家养老基金之一宣布,它将撤回所有化石燃料投资,主要是担心这些资产可能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到了11月,就在“碳追踪机构”在奥斯陆举办了一场吹风会后,挪威议会里多数议员就要求撤回投在煤炭上的8000亿美元国家养老基金——这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
还有两大因素也导致煤炭投资大幅削减:中国政府正在制定法律,拟通过禁止使用燃煤来改善大批城市的空气质量。这样一来,这个趋势就对澳大利亚的煤炭投资构成了压力,而这项投资通常认为中国煤炭市场一直会不断增长。与此同时,尽管油价高企,但随着资本成本的不断攀升,众多油气企业只得在利润日益微博的油气产地不断深挖。从2005年到2012年,整个石油行业的基建投资增长了90%,而油价并未同步上涨,涨幅仅为75%。而在2011-2013年间,资本支出进一步增加了20%,同时油价却小幅下跌。最近一系列勘探结果表明,资本支出不断飙升,但勘探发现却在不断减少,实在让人寒心。
如果2014年及今后这些趋势还将继续的话,气候政策的制定者们就可能会发现,要实现自己的承诺比当初预想的来得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