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多晶硅能源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但“双高”之下,国内鼓励多晶硅发展方向与取消降低退税政策相互矛盾
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38号文”对国内多晶硅产业进行宏观调控,将多晶硅产业纳入高能耗、高排放的“双高”范畴。受此影响,多晶硅行业所享受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被相继取消。
时隔5年,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市场的整合,国内多晶硅行业已呈现出新的面貌,不仅产业能耗大幅下降、副产物实现循环利用,更成为国务院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信息产业和新能源光伏产业的基础原材料,国内多晶硅能源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可以说38号文“双高”的使命已经在多晶硅行业发展初期履行完毕,但尚未摘掉的帽子正如同“紧箍咒”般禁锢着国内多晶硅行业发展的势头。
目前,这顶“又大又沉”摘不掉、或者说无从摘掉的帽子,已经导致国内鼓励多晶硅发展方向与取消降低退税政策上,出现相互矛盾的问题。同时,被自家缚住“手脚”的多晶硅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被严重削弱,成为我国新能源提速发展的一大羁绊。情势虽愈发严峻,但行业内却普遍认为多晶硅“摘帽”并非易事,那么,谁能为多晶硅行业正名呢?
多晶硅生产是节能工艺
“多晶硅行业发展至今,技术路线已经是第四代西门子改良法,但仍有人认为多晶硅是‘双高’行业就有些言过其实了。通常持这种观点的人,多与其所掌握和了解的基本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数据不无关系。”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半导体材料分会秘书长朱黎辉教授在接受《中国能源报》采访时说,“用在第一代改良西门子法时期存在的问题说明现在多晶硅产业水平是非常落后和不理智的,国家有必要对这种认识和看法进行引导与纠正。”
朱黎辉介绍,国内多晶硅行业发展初期,由于生产企业没有掌握关键的多晶硅生产技术,能耗确实较高,但随着生产技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2013年国内多晶硅综合能耗水平已从2009年的200-300kwh/kg下降到130-150kwh/kg,还原电耗也从120kwh/kg下降至60kwh/kg,下降幅度达50%以上。目前,国内多晶硅的各项指标均领先全球水平,几家多晶硅企业也都位列全球多晶硅行业的领军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