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我行我素”的苹果公司也需要“安全感”。
记者从不少苹果供应商处获得消息称,为了化解少数供应商独大和产业链过于集中的风险,目前,苹果已经开始采用分散供应商的策略,增加中小型厂商的数量。而中国供应商的数量同比增加了20家。
这一消息也得到了艾媒CEO张毅的确认。他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称,富士康早已不是一家独大,但还是主要厂商,其他代工厂正被苹果越来越多地引入,这给国内更多的企业带来了机遇。
中国供应商增加20家
记者从苹果2014年供应商名单上看到,今年中国的供应商数量已达到351家。而2013年,这一数字是331家。根据苹果发布的供应商名单和里昂证券(CLSA)的研究,仅向苹果供应电池等元件的中国企业数量就已从2011年的8家,翻倍至今年的16家。
对于市场翘首以待的iPhone6,有外媒报道称,台湾和硕已获得半数订单,信维通信(300136.SZ)的LDS天线则通过和硕为苹果供货。但由于签订保密协议的原因,供应商方面均未对外确认这些消息。
苹果的成功大都被归结为乔布斯天才的领导和颠覆式的创新产品,但如果没有一条强大的供应链,再好的产品设想也很难成为现实。1997年,乔布斯重回苹果时,公司当年亏损约10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库存注销费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当时苹果笔记本的零部件供应商在亚洲,而组装厂却在爱尔兰,内耗严重。而库克在1998年加入苹果后,短短几年内就帮助苹果建立起了一个极佳的供应链体系。自2007年以来,苹果连续6年成为Gartner评选的全球最佳供应链厂商。
对于增加供应链的原因,业内有诸多猜测,其中之一就是苹果应用创新减缓,反而走向硬件规格更新,这一策略变动冲击了其供应商的节奏,影响到生产良率与速度。此前,Mac系列包括MacBook及iMac均在2012年出现出货递延现象,结果导致错过销售时机点。
显然,以供应链管理见长的库克不能容忍这一现象。早在2011年苹果就开始为自身产品增加更多的“保险”,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富士康的竞争对手和硕成为了iPhone的一个次要制造商,并且从2012年开始为苹果制造iPad Mini。
海通证券也在报告中指出,苹果产业链备货呈现提前趋势,无论是iPhone6还是iWatch,都比以往备货周期提前2个月。
示范效应放大想象空间
可以看到,苹果在手机、手表、笔记本的创新亮点会得到模仿者的跟进。指纹识别、无线充电、NFC、移动支付、蓝宝石、各类传感器、金属加工、输入输出、可穿戴设备都有可能带来类似2010年触摸屏产业爆发的投资机会。
“这是一个大生意。”张毅对记者说。
张毅表示,以欣旺达(300207.SZ)为例,预计上半年该公司业绩成长还是依靠平板和笔记本电脑的突破,但下半年是其在苹果中受益程度的关键考察点。有消息称已经获取苹果产品资质的欣旺达已代替台湾顺达切入大尺寸的iPhone 6产业,有望给iPhone 6供应锂电池配件,目前的份额约在20%~30%。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