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北京、上海等多地明确表态,“滑板车、平衡车、独轮车”不能作为交通工具上路使用,一经发现,将处以10到50元的罚款。
这样的表态于法有据。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各地实施办法,电动平衡车不符合机动车安全标准,也不在几类非机动车的管理范围内。可是,爆发式增长的平衡车能一禁了之、一罚见效吗?这样的表态,恐怕更多只是“象征意义”。短短六七年间,我国平衡车产业从无到有,整车企业超过五百家,产业规模过千亿;在公共交通体系不健全、“最后一公里”成问题的当下,几十块钱的罚款,显然不足以震慑赶时髦、图方便的庞大人群。
这一现状,让人联想起平衡车的前辈:电动自行车。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比汽车还要多,地位却很尴尬——很多城市管理者将其视为心头大患,屡发“限电令”,结果却越限越多,越管越乱。实际上,自从1999年《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颁布、规定其“最高时速不超过20公里”,已经17年过去,国标没能再做任何修订,超标生产、违规行驶却成为常态。如果不治理,人们普遍违法、安全隐患极大;如果严格执法,又容易激化社会矛盾,成本极大。更严重的,是对法规严肃性的伤害。
“前车覆,后车戒”。巨大保有量一旦产生,治理难度可想而知。平衡车行业正在标准缺失的情况下野蛮生长,时间窗口转瞬即逝。时速限制多少?刹车距离多少?必须尽快划定安全底线。他山之石,也有借鉴。日本对电动平衡车进行分类,高速类别必须配备刹车与头灯、刹车灯、方向灯等辅助设备,车主也需注册车牌并拥有驾驶执照。不同于一般创新领域,平衡车行业事关公共安全,需要有关部门主动作为、善于作为,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创新,尽快征求各方意见,制定标准,细化规定,防止再现电动自行车的管理窘境。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