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石墨烯在光、电等领域都会涉及到,前景广阔,但实际上5年内真正能产生赚钱的机会还没看到。” 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教授佘俊聪表示,尽管石墨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但离真正成熟的终端产品市场化还有一段距离。
然而,与尚未萌发的终端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石墨烯概念股却在低谷徘徊的A股市场屡创新高。中钢吉炭(000928.SZ)、新华锦(600735.SH)于3月19日涨停, 华丽家族(600503.SH)于3月19日、20日连续两天涨停;中超电缆(002471.SZ)则在3月19日盘中触及涨停,一度达到最高价14.29元,收盘大涨8.85%。 随后的3月22日和23日,中国宝安(000009.SZ)连续两天涨停。
“资本市场的爆炒对我们这些做石墨烯的人来说,是好事,毕竟更加引人关注了,找资源更方便了。但也是坏事,破坏了原本合理的研发节奏,带来了浮躁的气氛。”深圳六碳石墨烯科技的创始人许子寒认为当前真正做石墨烯的人不多,更多的是在玩概念和资本游戏。
真假石墨烯
“作为目前已知的最薄、强度最高的材料,加上优异的导电性、导热性和透光性,石墨烯在电子元器件、新能源、动力电池、导电油墨、导电涂料、航空航天和复合材料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宁波墨西科技公司副总经理蔡凤新认为市场只接受成熟的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
根据宁波墨西科技有限公司在其官网上的介绍,其生产的石墨烯产品为石墨烯微片,即为多层石墨烯结构,但石墨烯的特性,比如导电、导热、透光、柔软性等得到很好保持,可以作为一种工业原材料广泛地添加到现有的各种基础材料中,对现有材料的性能进行改进。
但是实际上,石墨烯与石墨烯微片,两字之差却谬之千里。
石墨烯质地薄且坚硬,可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比如超薄超轻型飞机材料,超轻防弹衣等,被看做是未来电子产品变革中所需的重要材料。
“大石墨烯概念可分为:石墨烯微片、氧化石墨烯、石墨烯。”许子寒认为,从国际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后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石墨烯。
根据资料介绍,石墨烯微片是指碳层数多于10层、厚度在5~100纳米范围内的超薄的石墨烯层状堆积体;而石墨烯则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是只有一个碳原子厚度的二维材料。
同样将此种概念混淆,有意无意间“澄而不清”的还有南都电源(300068.SZ)。
南都电源公司于2012年9月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一种含有铅石墨烯复合材料的铅炭电池负极板”和“一种铅石墨烯复合材料”两项发明专利。
在其“一种铅石墨烯复合材料”的专利介绍中称:每个石墨烯片包含1~50个碳原子层;本发明的铅石墨烯复合材料可以实现铅颗粒与石墨烯片的有效结合,并且与铅粉等铅酸电池的负极活性物质也可实现更均匀的混合。
由此可见,南都电源的专利也是石墨烯微片而非石墨烯,两者概念相去甚远。
然而资本市场对于新概念的追逐总是热烈而盲目的。
早在墨西科技在2012年4月成立时,就号称拥有全球第一条石墨烯生产线,设计年产300吨。墨西科技网站资料显示,2012年12月,公司举行了年产200万平方米石墨烯涂层铝箔生产线投产仪式,“标志着全国乃至全球首个基于石墨烯应用领域的产品正式面向市场”。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生产的并不是石墨烯。只有单层的才是石墨烯,而他们生产的石墨烯大概在10层左右。层数越少,性能越独特。”上海一位新材料方面的权威专家指出。
此非孤论,另有专家亦称,墨西科技所生产的,实质上只是石墨微片,本质上仍属石墨范畴。
石墨烯由于是以原子为单位,故多以面积计算,如以重量算计,对角线30英寸可能就是0.1毫克左右,以公斤或吨来计算的,都称不上是石墨烯。
资本的游戏
A股对于石墨烯概念的关注,起始于2010年底。当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两位科学家因为成功分离了石墨烯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但是关于石墨烯的炒作确延续至2012年的3月,从欧盟委员宣布投巨资研究石墨烯,到美国洛克希德氠丁公司将借助石墨烯过滤装置,将海水转化为淡水,再到浙江大学最新研制的碳海绵,关于石墨烯的消息比想象中来得更加猛烈,于是A股市场上演了一出“概念得道,鸡犬升天”的剧目。
3月19日石墨烯概念股成为市场主角。华丽家族、中钢吉炭、新华锦3只个股涨停,而中国宝安、南风化工等个股涨幅也逾5%。
中钢吉炭、新华锦于3月19日涨停,其中中钢吉炭于20日再上涨8.14%、新华锦于20日小涨3.27%;华丽家族于3月19日、20日连续两天涨停;中超电缆则在3月19日盘中触及涨停,一度达到最高价14.29元,收盘大涨8.85%。
而中国宝安、维科精华(600152.SH)、金路集团(000510.SZ)以及南风化工(000737.SZ)均于3月19日涨幅逾5%,而南都电源和上海新梅(600732.SH)也一改之前股价颓势,迅速“由绿变红”。在股价强力拉升的同时,石墨烯概念股也获得了大单资金的追捧,3月19日合计流入1.52亿元。
在资本市场热炒的背后,是上市公司疯狂的套现。
以上海新梅为例,2013年2月27日公司发布公告称,接到第二大股东兴盛集团与上海南江有限公司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拟将其所持有的公司2000万股无限售条件流通股以10元/股的价格转让给南江集团,转让总价合计人民币2亿元。
南江集团旗下的石墨烯资源则成为了上海新梅的股价“利好”。
从2013年2月20日开始,上海新梅股价连续攀升,2月26日经历涨停后再次拉升,直到3月1日收盘于12.37元,并在盘中触及最高价12.83元,从其2月19日收盘价9.33元计算,到3月1日收盘时的涨幅为32.58%。
2013年3月5日,上海新梅发布澄清公告称,公司未与南江集团签署过任何与石墨烯资产有关的意向或协议;并且目前公司在包括石墨烯在内的新材料、金融领域没有资产注入计划。
不过此时,股价持续在个位数徘徊的上海新梅已经借着石墨烯的东风使股价攀升至双位数,股东与证券营业部纷纷抛出股票。
2013年2月28日,荣冠投资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减持上海新梅股份1240万股,成交价格为11.03元,占公司总股本的5%;3月5日,荣冠投资再次减持2232万股,成交价格为6.75元,占上海新梅总股本的5%。同样在3月5日,五家证券营业部卖出上海新梅股份总金额为1.25亿元,净流出7054.06万元。
“作为新材料的石墨烯尚处于研究阶段未能商用,而如果细数那些所谓的石墨烯概念股就会发现,真正与石墨烯有关联的并不多。”许子寒认为上市公司有意无意的将石墨烯的概念与石墨材料、石墨烯微片等概念混淆,让澄清公告“澄而不清”。
实际上,在此番种种概念炒作的背后,自然免不了的是股东与各证券营业部纷纷逢高抛股的一幕幕戏码。
此前,南江集团及华丽家族各高管在一年半时间内10次大规模减持,共计套现36.23亿元。而用于炒高股价的概念正是热门题材石墨烯。
2012年12月19日至2013年1月24日,在石墨烯概念在A股持续发酵时,华丽家族控股股东王伟林家族连续7次的减持,合计套现金额超过10亿元,并在31日辞任董事长职务。
“一项新的技术从理论验证到产品终端到再到走向市场,需要一个逐渐发展和被接受的过程。”
关于外界对石墨烯概念炒作的普遍质疑,墨西科技副总经理蔡凤新解释。
“资本逐利的天然本性在很多时候往往会害了一个在发展中的朝阳产业,光伏就是前车之鉴。”
在新能源行业有着多年投资经验的陈秋冬认为,石墨烯产业的破局在于低成本制备和应用产品端技术的成熟。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