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边发展,一边混乱。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河南电动车初期的发展似乎特别贴切。尤其是1998年到2003年,整个河南市场成为当时性能并不稳定的电动车最好的练兵场。与之相伴的,这个行业因缺乏引导而呈现无序竞争。
河南市场 成为大小品牌抢滩地
1995年,以南京大陆鸽、上海千鹤、浙江绿源为开路先锋的第一批电动自行车问世了。
当时的电动车与今天的电动车在性能方面差异极大,其稳定性也不可同日而语,往往一辆车骑不了3个月,电机就烧坏了,配用的可拆卸铅酸电池无法继续充电,且电池寿命短。
即便如此,这样一种并不成熟的代步工具依然在河南市场获得了不少粉丝。
很多河南人反映,电动车骑起来感觉良好,省劲不说,负重效果也还行。也正是这个时期的积累,为如今的电动车产业实现规模化生产打下了基础。
事实上,抛却电动车的缺点,河南这片土地也确实很适合电动车:地形平坦,消费群体庞大。
尤其是1998年到2002年,越来越多的河南本土经销商开始捕捉到电动车带来的商机,并陆续将阿米尼等品牌引入河南市场。也是在这个时期,河南市场成为大小电动车品牌的抢滩地,并为河南在日后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动车大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自发发展上演电动车品牌混战
将时间定格在1998年,你会发现,在国内很多地区的市场上,电动车还是新鲜事物时,各种品牌的电动车已经大举进军河南市场。
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河南的电动车品牌数量快速增加,到2000年时,河南市场的电动车品牌已有近200个。
与此同时,“河南制造”的森地、三枪、裕兴等品牌的电动车生产线也建成投产,虽然个别品牌尚处在非主流位置,但也纷纷参与到与外来品牌的角逐当中。
在那样的市场环境中,郑州市的黄河路与经七路交会处,自发形成了电动车的销售市场。同时,在郑州市的建设路上也自发形成了扎堆销售的市场。
有趣的是,与汽车销售市场有专业市场,并有专业市场团队管理不同。这些自发形成的电动车市场,没有专业的市场,更没有统一的管理,都只是以门头为界,各自为战。
可以想见,这样无序的市场,加上众多的品牌,想不出现混战也难。
回忆起当时的混战,河南省电动车商会副会长付敏说:“那个时候,生存得好的品牌车子卖得很好,生存得不好的也特别难熬。有时候,一个门面隔一段就能更换一个品牌,所以也被大家称为‘开关店’”。
不仅市场布局无序、竞争无序,那时的电动车本身也充满了变数与不稳定:电动车本身质量不稳定,续航里程短,电池技术不稳定;自有知识产权的电动车与“模仿秀”之间的博弈,有刷电机和无刷电机之间的博弈。相对于这些“硬伤”,电动车经销商更迭不止也便不算什么了。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