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板手机大行其道之风愈演愈烈。IDC近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Q2 季度,平板手机在亚太地区(不包括日本)共卖出2520万台,平板电脑的销量为1260万台。对比之下,平板手机的销量整整比平板电脑高出1倍有余。
受消费者需求的驱动,厂商们纷纷推出平板手机,使得手机进入“平板化”时代。然而,在平板手机逐渐成为终端市场主流的同时,产品同质化现象亦无法避免。平板手机大势无法阻挡,但厂商除了在硬件上追求突破之外,还需在软件及用户体验上寻求差异化,避免陷入红海之争。
平板手机渐成新宠
随着三星日前将GALAXY Note 3公之于众,平板手机的配置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作为三星GALAXY Note系列的第三代旗舰机型,Note 3各方面的硬件配置堪称奢华。该机是首款采用3GB RAM的安卓智能手机,同时内建5.7英寸Full HD Super AMOLED屏幕,屏幕分辨率达到1920×1080像素。另外还配备了1300万像素摄像头,3200mAh电池,拥有NFC、S-PEN等功 能,32GB和64GB两种版本的机身内存,支持外置存储卡扩展。
在硬件方面,GALAXY Note 3已不亚于市面上任何一款平板电脑。三星GALAXY Note系列手机带来了平板手机的崛起,那么目前三星GALAXY Note系列手机到底有多成功?据三星方面透露,GALAXY Note系列 (1代、2代)的总销量已经突破3800万台,并预期刚上市的GALAXY Note 3将在今年年底达到1000万台销量。IDC 亚太地区高级研究经理 Melissa Chau表示,韩国、香港、新加坡等成熟市场的推动,是平板电话在亚太地区逐渐流行的主要原因。
如今,手机“平板化”逐渐成为市场潮流。6月份索尼在上海正式发布了其最新的平板手机Xperia Z Ultra XL39h,预示着索尼进入平板手机市场,同时也是对三星GALAXY Note系统的宣战。在距离三星发布GALAXY Note 3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HTC也希望能从这个市场分得一杯羹。作为HTC One的大屏升级版本的HTC One Max预告片日前正式发布,目标直指Note 3。
此外,华为、步步等国内厂商也相继发力。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厂商跟进平板手机市场,平板手机更新换代的频率将继续提高,市场竞争将愈演愈烈。
平板手机满足用户娱乐商务需求
平板手机的问世打破了人们对手机的看法,过去人们使用手机以通讯和影音娱乐功能为主,而平板手机则在功能上实现了全新的突破,在智能手机的基础上达到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可以轻松实现手机通讯、视频聊天等,还可以享受图片浏览、掌上办公、观看视频、电子书等平板电脑的功能。英国市场研究公司ABI Research高级分析师约书亚·福拉德表示,“用户已经意识到,配置近5英寸显示屏的智能手机并不笨重。”
厂商不遗余力地发力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跨界产品,跟目前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发展潮流不无关系。随着手机日渐走向平板化,平板手机成为今年智能手机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据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6月国内手机行业运行状况》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14亿部,同比大幅增长120.5%,其中4.5英寸及以上屏幕的手机机型占了51.0%,出货量份额从去年同期的4.6%迅猛提高至33.2%。
任何数据的背后都有其潜在的原因。同样地,平板手机倍受市场欢迎也是有迹可循。其一,触摸屏智能机的流行。从iPhone开始,手机掀起一场触控革命,紧随其后,HTC、三星、摩托罗拉、LG等多数手机厂商也争相推出触摸屏智能机,也宣告了智能手机迈入了全面的触控时代;其二,大屏幕智能机可以满足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和娱乐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中“碎片化”时间的增多,普通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越发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而有着跨界特性的平板手机逐渐受到他们的青睐。
应用服务亟需跟进
技术的进步,智能手机、平板等终端的界线正在逐步消失,智能手机“平板化”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厂商争相进入平板手机市场,无疑将加剧该市场的竞争,随着越来越多平板手机的出现,产品同质化问题将无法避免。欲从一味比拼硬件的“红海”中寻求突破,厂商势必要在软件及用户体验上下功夫。
首先,软件方面的服务亟需跟进。目前,平板手机的优势主要就是因屏幕变大后带来的良好体感。但当各品牌终端都是大屏时,这样的特点并不能让某一款终端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一些品牌盲目跟风推出大屏手机,品质服务脱节也成了短板。比如一些终端在设计上只考虑了大屏,却忽视了因手机屏幕加大后,带来的配套应用没有采用高分辨率,移植大屏手机后显示效果不完美等系列问题。
其次,价格上的平民化。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平板手机的价格正不断降低,甚至逐渐进入了“价格战”阶段。宇龙酷派副总裁苏峰曾经表示:“价格战是一种洗牌的方式,洗牌是为了让大家都能够有序地按照规则去竞争,并最终为用户提供更好更优秀的产品。” 从这一点来看,抢占打造价格上平民化的大屏机的时间窗成为了厂商突围的重要保障。
此外,跨界产品并不仅仅在于二者甚至多者功能的简单叠加。因此,终端厂商不但要在产品设计上力求突破创新,还应实实在在地落脚于用户体验。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