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锂电网(li-b.cn),锂电产业链服务全平台!
2025年05月04日   星期天    |  广告单价 |  锂电资讯
首页 > 资讯 > 新闻 > 互联网汽车:造车盛宴主动权在谁手上?

互联网汽车:造车盛宴主动权在谁手上?

来源: | 作者:admin | 分类:新闻 | 时间:2016-09-24 | 浏览:4964
文章顶部
摘要:互联网汽车,是噱头还是革命?我们可以不做评述,不过,因特斯拉的横空出世引发的这场世界级的互联网企业造车热,具体到中国这块土地上,却未必能结出甜美的果实。

互联网汽车:造车盛宴主动权在谁手上?

当汽车真正遭遇互联网,我们需要站在更高的点上俯瞰汽车业。

8月5日,北汽一位高层正式回应了与乐视造车的传闻,称双方正在合作之中。据说乐视请来了搜狐前副总编、汽车事业部总经理何毅来负责组建汽车团队,上月也曾盛传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与乐视CEO贾跃亭在美国硅谷密谋聊了很久。而阿里在7月底已正式联合“上汽”,共同研发互联网汽车。之前还有百度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腾讯、小米等也有跟进动作,据说雷军给小米的互联网电动汽车起名“绿豆”,当然目前小米还没有宣布进入该领域。

其实,当今年开年以来特斯拉这一神车震动汽车界,并凭一己之力打破电动汽车已死传言时,中国这场互联网企业的造车运动就注定要上演。雷军个人就买了四五辆特斯拉,除了自用外,还送给俞永福、傅盛等业界朋友。自掏腰包勇当小白鼠的互联网精英们,本就性喜豪赌,又怎么会错过这么重要的造车盛宴。

于是,就有了7月23日,中国最大汽车公司上汽集团与中国最大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集团在上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首提“互联网汽车”概念。虽然双方都说不出具体要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但一个明确的方向是,汽车未来不只是一辆代步工具,而是人们整个生活圈的一部分。8月5日,北汽宣布正在与乐视商讨战略合作协议。

这些立即引发业界热议,比如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就认为,应该叫“汽车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汽车”,互联网是为汽车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另一种声音是,靠炒概念的互联网企业根本没有汽车制造能力,又是一轮为增加上市筹码的作秀潮云云。

这些声音背后,实际是对未来控制权花落谁家的担忧。担忧归担忧,相信由于带动效应,未来会出现更多的跟风行为,本就赌性十足的互联网企业怎能容忍“他有我无”局面的出现?据了解,上汽集团和阿里巴巴的联合研发的项目投入采取“开放预算、不设上限”的方式,可见,一场豪赌在即。

然而,汽车与互联网企业注定出现的蜜月期却难长久,在没有太多前期论证,且还处在概念认知层面的婚姻,注定磕磕绊绊。双方之所以这般急不可耐地搞合作开发,无非是想尽快抢夺战略制高点。

以过往的履历看,有颠覆其他行业情结的中国互联网大佬,似乎难改初衷,况且轻资产的互联网企业很难驾驭重中之重的汽车行业,他们在汽车行业又毫无积淀。而包括汽车在内的传统行业,在一面积极探索互联网环境下的生存之道的同时,也对互联网企业的进入心存戒备,很怕上演“农夫与蛇”的故事。况且,如北汽、上汽等共和国的长子们,在与外资的鏖战中艰难生存,很清楚控制权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而大众比控制权的争夺更看重的是,中国能不能诞生像特斯拉那样颠覆式创新的工业巨头,不同于传统汽车企业也不同于“乐视们”,因为目前看来,他们都不足以成为下一个汽车巨头的主角。在传统车企追寻的是渐进式的、半自动车辆的开发战略时,谷歌却已放开手脚,大胆地追寻全自动驾驶技术,并逐渐“掌控”该技术的的主动权,随即英特尔、高通、百度等IT巨头跟进。

无奈,下一个特斯拉不是在中国,即便当下“互联网汽车”概念在中国炒得火热。

分享到:

合作机构: ofweek锂电网 | 电池在线网 | 亚太电池展 | 巨典展览 | 德泰中研 | 振威展览 | 亚化咨询 | 知行锂电 | 高工锂电 | 深圳市电源技术学会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锂电网(li-b.cn) | 粤ICP备18158530号


扫码关注微信
获取更多商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