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力神、比克新动力电池项目在各地方相继上马,新一轮瞄准动力锂电池行业的投资圈地大潮已经开启。本就已经产能过剩严重的动力电池产业,又升起了一阵“大干快上”的硝烟。
10月10日,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与青岛开发区签署协议,力神将在彼处投资建设产能10万辆电动车锂离子电池生产装配及售后服务能力的生产基地,实现为青岛、山东及周边汽车及储能项目配套。
10月18日,由大连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投资6200万美元建设的年产1.2亿Ah高能动力锂离子电池建设项目,落户大连花园口经济区,项目占地面积153830.96平方米。该项目计划2014年9月竣工。
力神、比克作为产值规模数一数二的国产锂电池制造厂商,他们不约而同地在近期宣布投建新的动力电池项目,也被业内人士看作是借道动力电池概念的新一轮投资圈地动作。
再现投资狂热
力神、比克投建动力电池新项目的动作在行业内并非个案。近段时间内,在新资本进入、地方政府热炒以及旧企业扩张的推动下,新一轮动力电池投资热潮正在各地方新建产业园区内愈演愈烈。
动力电池行业内从来不乏初次进入的新资本。
2013年下半年以来,一大批来自行业外的资金再次集中涌入也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10月17日,湖南桑顿新能源公司投资20亿元,在湖南湘潭建设的锂电池项目一期工程投产。该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年生产销售锂电池2亿安时、锂电池正极材料5000吨、锂电机电一体化产品200万台。
桑顿新能源股权结构为桑德集团控股70%、桑德环境(000826)持股30%。此次投产动力锂电池项目,也是以环保为主业的桑德集团首次切入该领域。
10月上旬,湖北德普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湖北襄阳高新区投资6.2亿元,兴建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
今年7月,成都鼎恒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35亿元建设的广安鼎恒新能源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一期工程即将投产。该项目新建了48条大功率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线,将实现年产7.2亿Ah大功率锂离子电池。
6月,大东南(002263)旗下全资子公司绿海新能源公司拟投资7.96亿元,分两期建设“年产3亿Ah高能动力锂离子电池建设项目”。
……
《高工锂电》对2013年下半年以来国内新投建的动力锂电池项目不完全统计显示,投资额度在10亿元以上的新项目超过10个。这些项目中,几乎一半以上都来自初次涉足锂电行业的业外资本。
事实上,除了受新进资本持续追捧而逐渐升温以外,全国各地方政府们遍地开花兴建的“锂电产业园”也在拼命煽热2013年的动力电池行业。
2013年年初,襄阳高新区宣布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目前已有湖北明申锂电公司投资50亿元的汽车锂电池项目、骆驼股份(601311)投资18.9亿元的蓄电池项目陆续落户;9月,遂宁市宣布确定锂电池产业园建设选址规划,并与天津中能锂业、天津力神、上海航天、湖南杉杉户田等企业达成项目投资意向并开展落地谈判工作;10月,枣庄高新区宣布建设锂电产业园,规划8000亩锂电产业园建设项目,等等。
2013年9月17日,四部委联合出台了新一轮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在这个时间节点之后是一大批业内业外资本蜂拥而入动力锂电池领域。
“新一轮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出台之后,动力电池行业内肯定免不了掀起一场新的投资热。”比克电池董事长李向前认为,新《通知》的出台已经在行业内掀起了又一场围绕动力锂电池的投资热潮。
重演的热潮
2010年6月,由四部委公布的《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点燃了近三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建设、整车推广的热潮。动力锂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成本占比电动汽车整车成本近50%),无疑成为上一场投资运动中各路资本竞相追逐的焦点。
根据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对2009年~2012年新建的投资项目进行统计,在这三年期间内,企业项目宣布的拟投资总金额高达630亿元,拟建产能达到201亿安时。
投资金额逐年疯长的背后,是一大批新进企业的疯狂涌入。
仅2012年一年,就有包括德阳博力讯、广安鼎恒、广西洁神、四川南光、赣州力晨、台湾实联、湖北德润、中天储能等十数家新进入动力锂电池行业的企业。这些企业公开宣布的拟投资金总额高达170亿元,拟建产能近60亿安时。
根据GBII对2009~2013年期间的新建投资项目不完全统计,国内新进资本投建的动力锂电池项目达到24个。其中,新项目投资额度低于10亿元的仅有9个,其他的投资额全部都在10亿元以上。
业内人士指出,动力锂电池的投资额度比数码锂电池要大,投资回报周期长,只有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才会进入该领域。
经过了2011年和2012年的投资兴奋期,到2012年末的时候,随着国家上一轮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宣告结束,整个2013年上半年的新能源汽车推广进入寒冬。动力电池产业投资热度也随之快速降温。
2013年前四个月,只有河南皓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进入动力锂电池市场,公布的投资额为2900万元,建成后年产2000套动力锂电池组。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2010年前后搅乱国内动力锂电池行业的投资热潮,又将从现在开始重新上演。
产能过剩病灶
经历过2009~2012年期间无数的投资热捧,国产动力锂电池行业已经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的病灶。
根据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 B I I)统计,2012年底中国动力锂电池企业数量已达到105家,而这一数据在2008年的时候仅为10家左右,这意味着过去4年国产动力锂电池领域新增加了近百家新进企业。
新进企业数量剧增带来的直接恶果就是动力锂电池行业内产能的急剧扩张。GBII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5月份,动力锂电池行业整体产能规模已达到40亿安时。
“中国动力锂电池行业产能过剩已经很明显,这种局面的造成离不开行业内外无休止的热炒。”李向前认为,目前动力锂电池行业内堆积的产能中,绝大部分都是不合格产品。
最近4年内参与进来的企业数量剧增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导致整个行业产能急剧扩张的同时,产能利用率也因此遭遇严重下滑。
根据GBII调研的“2012年动力锂电池行业产值前十强”企业排名中,行业内前10家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情况按排名依次为:惠州比亚迪20%、天津力神迈尔斯21%、合肥国轩24%、深圳沃特玛23%、中航锂电20%、浙江万向35%、中信国安17%、宁德ATL15%、河南环宇赛尔23%、哈尔滨光宇13%。
事实上动力锂电池行业内遭遇“产能尴尬”的不仅仅只有产值规模靠前的十数家企业,除此之外余下的近百家大大小小号称做动力电池的企业也已经与当初的“动力电池梦”渐行渐远。
圈地变现猫腻
“对于投资商而言,圈地建厂的目的不外乎两种:一是真正为了靠建新工厂取得生产经营收益;二是圈地等时机成熟后卖地或者搞房地产。”安信证券行业分析师黄守宏向《高工锂电》透露,无论投资商以何种目的圈地建厂,多受新政策扶植的动力锂电池产业都是一个绝佳的投资机遇。
对此,李向前谈到:“大多数由毫无技术积累的业外资本主导的锂电池制造厂,几乎没有机会进入正规整车厂商动力电池供应系统。”失去了下游整车厂的订单支撑,动力电池只能成为这些大大小小锂电项目的投资噱头,而其投资商们则会选择其他手段获取投资收益。
正是意识到投资商们的投资动机可能并不单纯,地方政府一般也会制定限制条件予以提防。比如:限定最低投资密度,规定工业用地5年之内不能交易,等等。
此时,一些同时具备资金实力与行业影响力的产业内投资商往往会更受欢迎。
“地方政府招揽大投资商落户的条件无非两种,即建厂土地低价出让以及当地政府采购车辆的订单支持。”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在拿地建厂环节中,地方政府一般会根据投资商们的投资计划,与其商谈相关条件。
商谈条件的内容中,就包括投资商在所获土地上的平均投资密度,以及是否能够带动上下游的其他投资商加入进来。
据了解,通常情况下大多数锂电产业园区对于投资密度要求一般为100万~200万元/亩。例如,大连比克投资6200万美元获得的153830.96平方米项目占地,其每亩地投资密度就为163.67万元。而能否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投资加入,则取决于以上投资商在其行业内的影响力。
具备以上条件的投资商同时也掌握了与地方政府谈判的议价实力,这时候通过协议出让方式,投资商便从地方政府手中获得了廉价的工业用地。
根据记者拿到的一份某市国土局规定的工业用地出让基准价标准,一类工业地价为18万元/亩,二类地价为15万元/亩,三类地价为13万元/亩,各工业园区还可有10%的上浮。
事实上,一些投资商凭借自身在锂电池行业的综合实力以及承诺的拟投资额度等条件,甚至可以在当地“零地价”获取土地。在这个过程中,投资商还会与地方政府协商取得所批土地中7%~10%的宿舍配套用地。
“工业园区内的宿舍配套用地可以经过协商,间接转为商业用地。”上述知情人士告诉《高工锂电》,一旦获得商业用地,投资商便可以通过直接出售,或者与房地产商合作开发的形式变现。
然而,当记者就此事向多个新上马动力锂电池项目城市的国土部门询问时,得到的回复却是:“XX工业园只能兴办工业、企业,不能配套商业用地,并且工业生产、生活配套设施用地不能超过该项目用地面积的7%。”
上述人士还透露,除了宿舍配套用地以外,剩下的工业生产用地仍然存在“变现猫腻”。
“虽然土地出让协议上面有交易年限限制,但是投资商得到的工业生产用地块可以经过分割,拿到多个土地证书,再分别挂靠在新成立的数个子公司名下。”上述人士举例谈到,一家投资商拿到500亩土地,则可以新成立5家子公司,包括数家PACK厂、数家电解液厂、数家正、负极材料厂等,然后给每个公司各分配100亩土地。
经过以上形式分割的工业地块在达到交易年限之后,投资商们再以出售子公司的名义售出获利。在这个过程中,既“盘活”了当地产业园内的锂电池上下游产业,投资商们又能取得了丰厚卖地回报,可谓是“皆大欢喜”。
李向前对此表示:“地方政府显然乐意看到这样的结果,但是这种工业园出来的动力锂电池产品肯定是不合格的。”
谈及比克在大连花园口投资的动力锂电池项目,李向前则表示,大连比克项目是集团早年做出的既定方针,旨在踏踏实实地做好动力电池,并没有和当地政府谈及以上“内容”。
“投资”真相
截至2013年10月16日,有意愿参加试点的城市已悉数上报,累计达35万辆,上报城市数量已超过上一轮“十城千辆”工程总量,即申报试点城市总数超过25个。
此次申报试点的城市中,北京目标定得最高,为3.5万辆;深圳紧随其后,为3.489万辆;天津为1.2万辆;上海和广州各1万辆;福建和河北的城市群1万辆。其余大部分城市都按照5000辆的目标上报。
自2013年10月份以来,以上正在申报试点的城市中,有很多都已经成为了新一轮动力锂电池投资热潮追捧的区域。比如上文中提到的新乡、大连、青岛、长沙、襄阳等地,都提出了5000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目标。
从上述知情人士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在某个城市投资建设动力锂电池生产基地,投资商除了获得当地土地资源收益以外,另外还可以获得当地政府采购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订单支持。
从表面上看,这些城市申报5000辆新能源汽车推广目标的订单,似乎也是吸引行业内外投资商纷纷到各地方兴建工厂的因素之一。然而经过计算记者发现,5000辆新能源汽车订单对于动辄投资数亿安时年产能的锂电项目而言,实在是杯水车薪。
以深圳为例,假如2013~2015年期间共推广3000辆纯电动出租车(单车装载电池60kwh),和2000辆纯电动客车(单车装载电池250kwh),所需动力锂电池总数量仅为2亿Ah。
如果某些地方城市仅仅是为了完成推广目标,在5000辆推广车辆中掺入一定数目的低速电动车,该城市动力锂电池市场的需求量则又会大打则扣。以每辆低速电动车装载锂电池72V200Ah,则5000辆该种车仅需锂电池0.225亿Ah,缩水近90%。
以上数据意味着,这些新建动力电池厂即使拿到了本地全部新能源公交订单,也无法支撑其对外宣称的过亿安时年产能。这也暴露出了各地新建动力锂电池生产基地背后的投资真相。
“那些动辄对外宣称投资数十亿元建设数亿安时产能的项目,大部分都只是在喊口号,实际投资连10%都不到。”一位国内某锂电池企业的负责人告诉《高工锂电》,这些新投项目通常把项目建设分为多期,投资商仅会在建设一期项目时投入不到10%的资金,用于修建基础设施与购置简单设备。对于宣称的产能也仅投产1到2条生产线,生产出来的电池产品要么低价处理,要么转为库存。
一边是国产动力锂电池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冰冷现实,另一边却是行业内外投资商疯狂砸钱圈地的火热场面。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国产动力锂电池行业目前存在的供给与需求倒挂的尴尬,可能并不会因一时新政而改变。
“2015年以前,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基本不会出现显著性增长;对于上游动力电池产业,未来数年依然会非常艰难。”李向前预计,市场松动可能出现在2016年以后,届时全国公交系统中新能源客车占比将达到10%左右。约5万辆新能源客车对动力电池需求量也将首次超过30亿安时。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