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5日的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再次将小米置于聚光灯下。因为央视测试发现小米移动电源存在容量严重虚标问题,容量偏差超过50%。
小米对央视报道所做的危机公关着实不错
对此,小米立即回应称,央视测试的小米移动电源并非从官方指定销售渠道购买,央视测试的是“山寨货”,并借此机会提醒消费者谨防山寨小米移动电源。
但是小米又称,并未对央视测试的小米移动电源进行真伪鉴定,而且还表示“台湾BMSI移动电源强制认证委托SGS对小米移动电源5200mAh产品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小米移动电源5200mAh在5.1V/600mA状态输出时实际输出容量为3206mAh,在5.1V/1.5A状态输出时实际输出容量为3050mAh以上。”
从这组数据上看,小米移动电源的输出容量确实只有标注容量的60%多一点。虽然与央视测试的结果有一定偏差,但是确实与标注的容量5200mAh并不相符。对此,有网友就质疑,小米没有测试央视所购的小米移动电源为何直接就认定其是“山寨货”?还有网友说:“连质监部门都买不到真正的小米移动电源,我们普通老百姓何德何能买到真的。”
对于小米的危机公关速度和技巧,确实非常值得称赞。立即将危机转变为向消费者提供鉴定真伪的方法,并且还通过这一事件从侧面告诉外界:小米品牌很值钱。因为一直有仿冒苹果的各类产品,现在仿冒小米的也很多。但是小米移动电源目前是无需抢购的,在官方网站、天猫旗舰店有售,不需要预约抢购,可以随时上网购买,不知道央视为何能买到“山寨货”?
再谈饥渴营销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假如央视买到的真的是“山寨货”,这恰恰说明几个问题,首先,小米产品的销售渠道十分混乱,并非只有他们官方宣称的渠道,还有很多线下渠道也在销售;其次,小米产品一直采取“饥渴营销”导致了大量的黄牛党,让各种价格的小米产品充斥网店、线下店铺。特别是小米手机每次抢购的时候,到底每次设置多少台供用户抢购,每次是否真的抢购完成,这些消费者都无法获知,这也是外界一直质疑的“饥渴营销”模式。
而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 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而第二十八条还对经营者进行了规定:“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以及提供证券、保险、银行等金融服务的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经营地址、联系方式、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者费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项和风险警示、售后服务、民事责任等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