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2013年,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缓慢前行,身在其中的企业乃至个人,不断上演着一幕幕悲欢离合,一出出爱恨交织的传奇故事。
特斯拉坎坷中国路2013年11月初,有汽车界“苹果”之称的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公司位于中国大陆的第一家直销店在北京低调开门。该店目前处于试营业阶段,可为消费者提供展示、咨询及试驾服务,并已开始接受新车预订。
事实上,早在2013年初,特斯拉就在2013北美国际车展上宣布,将于春季在中国大陆开设第一家直销店。不过,事情的进展并不像特斯拉当初想象的那么顺利,开店时间一再推迟。
特斯拉在中国面临双重掣肘:审批关卡和商标权纷争。特斯拉于2012年成立了拓速乐汽车销售(北京)有限公司。根据中国的外商投资管理办法,以外资身份注册公司,只是完成了审批流程的第一步。接下来是在中国设立总经销商,并向商务部备案。随后,总经销商才可以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进行3C认证,而后还要经过国家环保部和地方环保部门的车型认证,才能正式在中国进行销售。审批环节较长,目前还在进行中。
与审批相比,商标问题更为棘手。与苹果进入中国相似,特斯拉也陷入了商标纠纷。由于“TESLA”、“特斯拉”、“TeslaMotors”三枚商标都已被中国商人占宝生抢注,特斯拉要么付出一笔高昂的费用回购商标权,要么改换姓名进行市场推广。以2012年苹果在中国为了取得iPad的商标权而付出6000万美元一事为前车之鉴,购买商标权一事可能会让特斯拉付出高昂代价。占宝生也在积极筹备自己研发电动汽车的证据,以应对特斯拉对其商标权“三年未使用”的法律质疑,双方仍在缠斗当中。鉴于此,虽然特斯拉在中国已经开始接受预订,但具体售价未定,没有正式的中文名称,即使在其中国官网上也没有显示任何中文品牌名称。
万向鲁冠球造车梦终成真2013年10月,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发布了《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254批),在拟发布的新增车辆生产企业名单中,身为万向集团子公司的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赫然在列。万向集团获得了专用车生产资质,鲁冠球倾注大量心血构筑的造车梦终于成为现实。
万向在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名列前茅,但此前一直没有取得汽车生产资质。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对申请生产汽车的企业设置了一些门槛,此后相关部门加强了汽车生产资质的管理,使得企业申请生产资质变得异常困难。万向如果想获得生产资质,可以采取收购的方式,但需要付出较大代价。鲁冠球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政府扶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作为切入口。“我不造汽车,我儿子也要造。”鲁冠球的造车梦一直未泯灭。1999年,万向电动汽车项目组筹建成立,随后确立了电池-电机-电控-电动汽车的发展战略。2002年,一批关键零部件研发成功,第一辆电动轿车、电动公交车随之面世。2004年开始,纯电动公交车在杭州投入示范运行。
为了快速获取技术资源,万向近年来展开了一轮密集的海外并购。2010年,万向与美国Ener1公司合资,在杭州建立全自动化的电芯及电池系统生产基地。2012年,万向与美国史密斯电动车公司签署协议,投资1亿美元建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并投产新款电动车。2013年1月,万向收购美国A123,完善了电池产业链条的整体布局。
虽然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还不成熟,但对于万向电动车项目来说,拥有专用车生产资质是一个好的开始,万向生产的纯电动客车终于可以销售到中国其他地方乃至海外市场。
电动汽车掀起租赁潮2013年11月,在北京理工大学和清华科技园,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一行对北京市电动汽车租赁业务进行了现场考察调研。“电动北京伙伴计划”5月启动,由中国汽车报社旗下的易卡绿色(北京)汽车租赁有限公司直接负责面向消费者租赁电动汽车,历经半年多的时间,电动汽车租赁业务初现雏形。
在租赁业务正式启动前,宣传电动汽车、寻找客户是必不可少的一步。2013年3月,中国汽车报社节能与新能源事业部组织了“光电行动”,驾驶者每天早上9:30开一辆充满电的电动汽车上路,绕北京四环主路行驶。在平时城市驾驶中可能遇到的高速行驶、堵车等各种实际场景中,一直跑到电量彻底耗尽,然后再用拖车拖回。实测结果显示,在3月室外平均温度8℃的北京四环路上,北汽E150EV、长安E30、比亚迪E6分别跑出了130.5公里、177公里、334.5公里的成绩,足以满足一般消费者的日常需求。
3月下旬,中国汽车报社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事业部再次将北汽E150EV、长安E30、比亚迪E6拉上了位于北京怀柔的乐驾赛道,发起了一场“光速行动”。
在“光电行动”和“光速行动”后,电动汽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试乘试驾活动陆续展开。通过试乘试驾了解消费者需求后,易卡租车开始了分时租赁的探索。
康迪牵手吉利 黑孩变红孩2013年3月,上海华普国润(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下属子公司)与康迪车业(康迪科技集团子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成立浙江康迪电动汽车有限公司,从事电动汽车的投资、研发、生产、市场推广和销售业务。
对于吉利来说,此举意味着吉利正式染指电动汽车领域。对于在低速电动车领域风生水起的康迪来说,此举意味着康迪可以脱去“黑孩”的标签,光明正大地涉足电动汽车领域。自从低速电动车问世以来,争议似乎就从未停止过。虽然一大批低速电动车企期待国家在政策层面上的松动,但由于安全、管理、利益博弈等多种因素,低速电动车产销两旺却身份尴尬。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从事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生产的企业,必须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牌照,具有传统汽车生产资质,并且必须进入国家发改委机动车产品名录和工信部汽车公告目录。这一要求,几乎判定了康迪的“黑孩”身份。而今,通过与吉利设立合资公司,康迪终于可以摆脱这一尴尬现状。
菲斯科搅动中国企业心在电动汽车市场,有一家与特斯拉同样备受关注的企业:菲斯科。2013年一年,有关收购菲斯科的传闻甚嚣尘上,将多家中国企业卷入其中。
菲斯科的入华梦早在2010年就开始了。2010年,菲斯科与中国广汇汽车销售集团签订了代理协议,希望借助广汇的销售渠道将卡玛带入中国市场。不过,随后发生的一系列变故将菲斯科推向了破产边缘。2013年初,一直对菲斯科表现出很大兴趣的中国车企吉利、东风均向菲斯科提出了收购意向。在众说纷纭猜测菲斯科花落谁家时,2013年3月,吉利、东风双双退出了菲斯科的竞购。
2013年10月,美国能源部提出开拍菲斯科1.68亿美元的政府贷款债权,再次搅动了中国企业的心。最终,中国香港富豪李泽楷控股的混合动力技术控股公司一举击败对手,将这笔政府贷款债权收入囊中。有传闻称李泽楷对菲斯科的收购会在当地时间2014年1月3日完成,就在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菲斯科会归李泽楷所有时,万向突然向美国特拉华州联邦法院提出申请,希望法院中止菲斯科与李泽楷之间的收购交易,转而采用公开竞标的方式为菲斯科寻找更合适的买家。对此,法院决定于当地时间1月3日举行听证会,以决定是否仍由混合动力技术控股公司完成对菲斯科的收购。菲斯科的命运再次陷入迷雾。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