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伊始,CES展、MWC展、Apple watch发布,接连三把火使得智能可穿戴进入舆论中心。各方论坛各种解读层出不穷,有人热血澎湃万物智能时代开启,有人依然忧心忡忡画饼毕竟不能充饥……是大时代开启还是依然迷雾重重?
看趋势,要抓源头,芯片是智能终端创新的源头风向标,我们发现芯片厂商确实在积极布局物联网、可穿戴、车联网等新兴领域,见表1。于是乎,后智能手机时代,可穿戴即将取代智能手机的讨论被提上了日程。真的到了后智能手机时代了吗?大趋势确定,但时间上言之尚早,当下依然骨感。芯片产品相对消费级产品一般至少有6-12个月的时间提前量,从资源投入角度看,个人认为布局试水多过真正实质性资源投入,智能手机仍是主战场。
新兴领域的兴起一定是市场引领者做出示范效应,在以往苹果是智能手机市场引导者和市场的教育者。但对于Apple watch,苹果玩的是品牌与时尚,而不是靠服务和功能,这种玩法是大部分Android厂商无法效仿的。苹果对于可穿戴的瓶颈问题也没有给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可以说,这一次Apple watch不是之前业内期待的可穿戴产业救世主。
那么,可穿戴未来之路走向哪里?
在辛苦挣扎了多年后,可穿戴未来之路到底应该走向哪里?本文尝试给出思考。主流观点至少有两类:
1、从当下手机的附属品到彼可取而代之:“智能手机+”?
2、可穿戴就是可穿戴,不一样的烟火,但烟火如何绽放、何时绽放,是未知数。
向左走:“智能手机+”?取代智能手机尚早,3大瓶颈技术待突破
如果说因为LG等厂商的智能手表使用高通骁龙400芯片平台,或者一些二三线厂商使用MTK GSM芯片推出了一些支持打电话功能的智能手表,即便是在智能手表等可穿戴中加入独立的网络组件(例如WiFi、Sim卡等),并增加更多传感器和芯片设备,就开始谈可穿戴取代手机,个人认为为时实在尚早,告别“手机中心论”莫太急!
智能可穿戴取代手机,当下瓶颈不在成本
现在的众多设备智能化的起点,就是铁三角:“传统设备+联网模块+手机APP”。随着联网通信模块的成熟,“+互联网”的成本日益降低。如果能够提供新的智能体验服务,这种成本的叠加对于用户是可承受的,何况随着模块的规模化效应进一步放大,这种新增成本的边际效应将趋近于0。
取代手机的应用场景,尚处于附属的可有可无阶段
当前的智能手表替代手机功能,特别是通话功能,有两类:1、是蓝牙接听拨打,类似子母机;2、使用入门手机芯片方案。从使用场景看,第一类是典型的辅助性。第二类受限于续航痛点,现阶段基本上形同鸡肋,用户使用的场景并不多。而对于互联网冲浪而言,更是不值得一提,所以,现阶段的可穿戴更多是通知类应用且与手机配对使用。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