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行业曾经历过多种形式的重组。1998年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与美国克莱斯勒合并,1999年日产汽车与法国雷诺开展资本合作,同一年美国福特汽车收购了英国捷豹和瑞典沃尔沃,业内重组例子不胜枚举。
汽车行业今后还会继续重组,势力格局也会改变。笔者认为,对重组起到关键作用的技术是汽车电动化和自动驾驶。在汽车行业,环保规定愈发严格,在这种形势下,如果在环保车对策上落后于人,将会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目前,环保车的核心技术——电动化是很多厂商拼命强化开发的部分。自动驾驶,因社会需求快速增长,也已变成一个绝对不可忽视的领域。
电动化和自动驾驶可能会使汽车行业的势力格局突然发生改变,笔者此次打算介绍一下这些技术的动向,同时探讨一下日本、韩国以及快速增长的中国在各个技术领域的影响力。
中国消费者不断远离中国车
2015年4月4日的《日本经济新闻》刊登了一篇题为“苦苦挣扎的中国品牌车”的报道。这篇报道称,2014年中国品牌车在中国市场所占的份额为38.4%。虽然超过了其他海外厂商,但份额比2013年下滑了两个百分点。该报道预测称,这一份额今后还会继续下降。
以前,买车在中国被视为身份的象征,如今,购买海外品牌的汽车才是身份的象征。如果德国、日本、美国、韩国、法国等海外企业今后更加积极地开拓中国市场,恐怕中国车迟早会被逼进市场的角落。
中国目前的现状是,连购买普通汽油车的消费者都在不断远离中国车。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顺应全球潮流不断引进环保车,那么海外企业和中国企业在产品性能及质量方面的差距肯定会越来越大。
笔者曾在约一年前的“中国大气污染严重,电动车辆能否能为救世主”报道中,指出中国政府对环保车实施的补贴制度中缺乏逻辑。那就是中国的补贴制度只针对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V)、电动汽车(EV)、氢燃料电池车(FCV),却把混合动力车(HEV)排除在外。文章发布后不久,中国政府决定转变方针,将HEV纳入补贴范围。其中原因是,中国厂商自行开发和市售HEV在技术上很难兑现,因此中国政府便构建了积极补贴EV的制度。
但是,虽然中国政府对中国本地的环保车实施高额补贴,而大部分海外企业却没有获得许可。中国的国策是对国产汽车行业采取保护政策,让人感觉这与本应通过导入环保车来改善大气环境的基本出发点相差甚远。
从日本汽车厂商的在华动向来看,丰田计划2015年秋季开始在本地生产和销售HEV(卡罗拉和雷凌),本田则计划2016年开始在本地生产。消费者对HEV的兴趣高涨,认为在本地生产的HEV投放中国市场的话,价格会比进口车便宜,估计日本企业会以HEV为中心,进一步提高存在感。
至于EV,中国企业与日产汽车、德国大众、美国通用汽车等海外企业在质量和可靠性上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海外企业总是在开发可以在要求严格的发达国家市场通行的商品,而中国企业却始终以国内市场为轴心开展业务。就部件的可靠性而言,比如锂电池,中国厂商一直使用海外并不通用的国产电池,因此会与海外企业产生差距。
虽然产品的售价较低,但因为故障频发,修理费用增加,结果是买着便宜用着贵,无论是汽车还是其他工业产品,这样的例子都不胜枚举。真正的品牌影响力是产品的高可靠性,由于开发需要花费相应的成本,因此价格也会较高。估计中国市场的消费者也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一点了。
阻止顾客远离中国车的对策是,开发出使用全球通用部件和装置并有质量保证的高可靠性汽车。只要中国车得不到全球的认可,电动化的中国车就无法崛起。
新进企业及韩国企业又如何
另一方面,业界传出了美国苹果要制造EV的消息,据说该公司已从其他企业挖来EV工程师开始进行开发。EV没有内燃机,因此只要想做,估计就能像美国特斯拉汽车公司一样成功开发出来。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