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能源车企“骗补”丑闻,无疑让这个发展势头看似如火如荼的全新领域,蒙上了一层巨大的阴影。
1月21日,工信部、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通知,将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情况及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核查。财政部监督检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检查工作从2月1日正式启动,至3月下旬结束。
据了解,此次检查财政部将组织全国35个专员办检查北京、上海、江苏等25个省市,覆盖2013-2015年度获得中央政补助资金支持的全部90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并将目标锁定到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的企事业单位以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同时将针对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对省、市、县三级提供的新能源补助资金也一并检查。
我们认为,对于处于幼苗成长期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骗补”乱象可能只是开始,一系列的发展问题或将爆发。财政部重拳出击,无疑是对新能源行业滋生出的种种“骗补”乱象及阻碍新能源发展的行为,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清洗以及障碍肃清。
从7万辆假数据看“骗补”乱象
数据显示,去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超过34万辆,同比增长3.3倍;累计销售逾33万辆,同比增长3.4倍。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46万辆和24.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了4.2倍和4.5倍。
另有数据显示,2015年11月,新能源商用车单月产量超过全球其他国家之和,12月份新能源商用车产量再飙升两倍至63525辆。然而,纯电动商用车出现同比增长6倍的超常规增速让人令人质疑。
什么让“骗补”乱象愈演愈烈?利益诱惑!
早在2010年,为了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国开始实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由于当时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处在起步阶段,国家给予的补贴显然十分优厚。
据悉,过去几年间,一辆新能源轿车最高能拿到12万元的补贴,客车的最高补贴额度更是覆盖了整车成本。
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从各车型来看,新能源客车的问题相对较大,主要是因为相较于商用车和乘用车,政府对客车的补贴力度要大很多。由于补贴的存在,一些企业光做电动客车就能获得丰厚的盈利。”
按照此前的补贴标准,以一辆6米纯电动客车为例:单纯按一辆车“左手出,右手进”计算,成本为32万-50万元,收益为60万元,成本利润率为20%-87.5%;如果按电池重复使用计算,就要刨掉20万元左右的电池包成本,利润率最高可达400%。这只是粗略的估计,实际利润恐怕会更高。
因此,过去几年间,一辆电动轿车卖出后最高能拿到12万的补贴,新能源客车最高补贴额度更是覆盖了车辆的全部成本。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