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车新格局
我们正处于一个由“拥有”转变为“使用”的时代当中,全球前十大创业企业中有3个是共享经济领域的企业,共享经济全球市场规模几乎每年以接近90%的速度增长。对共享经济的引导,考验着政府对创新的执政智慧。专车作为共享经济的代表,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如火如荼,继去年10月份公布的网约车管理征求意见稿之后,时隔9个月,专车新政靴子落地。比之征求意见稿的尺度更加开放,总体思路是“放权”,将网约车平台批准、牌照发布等一系列具体规则交由地方制定,将定价权交给了市场。可以预见,这一思路的落定将大大促进大网络约车平台的发展。
私家车合法后,平台会不会涨价;补贴是否会减少;订单会不会变少等。面对这些不确定,各平台公司并未明确回应,但从新政的内容来看,定价将交给市场。
终于,靴子落地。
7月28日,国务院公布《出租车改革意见和网约车管理办法》,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表示,“这个暂行办法是全世界官方第一个网约车管理办法。”与去年10月份公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最终出台的政策文本有了多个重要变化。放宽网约车平台条件限制,并在许可程序、驾驶员准入条件、车辆和驾驶员许可、运营车辆资质和劳动合同等方面均做出了调整。
不过刘小明也强调,网约车管理暂行办法同时给了各地方主管部门较大的裁夺空间,可以根据地区情况对网约车的具体管理标准和营运要求进行调整。
而在新政之后,网络约车市场或将出现分化。“轻资产运行公司反而更有利”,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由于新政放开了网约车平台的条件限制,像神州专车这样重资产的公司反倒没有了优势,滴滴、优步等轻资产公司没有了束缚,可能率先成为体量巨大的全球运营企业。
网约车合法化
定价交给市场
去年10月,国务院向外界公布《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公众和学界对这一新兴市场关注度极高,各界对两部意见稿提出的修改建议多达6000多条,正式文本一直迟迟未能出台。
记者注意到,与去年10月份公布的征求意见稿,最终出台的政策文本有了多个重要变化。
针对网约车的修改地方最多。刘小明表示,网约车车辆登记性质问题本来争议最大,如今明确将网约车车辆登记为预约出租客运,既体现出出租汽车的性质,又反映出新业态的特征。
新办法中对网约车的车辆性质不再强制要求为运营性质车辆,而是增设了“预约出租客运”许可证。对于符合条件的车辆,在公安机关登记为预约出租客运,便可申请取得服务所在地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发放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
朱巍认为,这意味着私家车加入网约车后,不需要遵守营运车辆强制报废和年检的强行规定。
而此前争议较大的网约车车辆报废标准和合同问题,《暂行办法》建立了新的按里程报废的标准,规定网约车行驶里程达到60万公里时强制报废,行驶里程没有达到60万公里,但使用年限达到8年时退出网约车经营。
这一系列规定,让网络约车从本质上合法化。采访中,多位专家对记者表示,这是对网约车的极大利好,60万公里对于网约车来说,是一个合理的范围,给了私家车参与分享经济的空间。
按照2013年5月1日开始施行《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 家用5座轿车和7座的SUV,在里程达到60万公里时,国家就会引导报废。
滴滴方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根据市场情况,家用轿车基本在达到40万公里时就会更换,而出租车在达到报废年限时,一般也就行驶了60万-80万公里。
多位靠专车谋生的司机则对记者表示,一个全职的专车司机,60万公里大约开6-7年就要报废。而这部分司机开的车大都为私家车,买车成本不低,对于他们来说,其实算是个“利空”。不过也有司机表示,自己会考虑再买一辆二三万的二手车办许可证,专门用来拉专车。另一个顾虑是司机们担心如果平台不出面统一办理,办许可证时间成本会很长。
更多的担忧来自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如:私家车合法后,平台会不会涨价;补贴是否会减少;订单会不会变少等。面对这些不确定,各平台公司并未明确回应,但从新政的内容来看,定价将交给市场。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