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周前,小米、顺为联合红杉和华山投资Ninebot,后者顺势收购了电动平衡车的老大哥Segway。如果不是这样劲爆的消息,Ninebot的投资案恐怕会像其他生态链旗下的公司一样雪藏,直到下一次的产品发布。
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从99元活塞耳机,69元移动电源到79元小米手环,小米一次次冷不丁的发布都在用鲜明的价格挑战一个行业。由此,关于小米和小米新品,以硬件创业者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们也都鲜明站成两派,就像早期的煤油米粉一样水火难容。
在冲突最为激烈的2014下半年,Broadlink CEO刘宗孺在谈到小米时的表述毫不客气:
小米就是蝗虫,去一行毁一行(引自腾讯科技)。
此后,小米相继发布了包括插座、空净、体重秤、插线板在内的更多产品,“生态链”在这年中不断地被提及和强化,而消费者的耳朵里则充满了“X99元的小米XX”、“碉堡了!”。
短时间看,这些新增的产品线并不给小米带来跟手机相提并论的增长,但它的视野里是一张迅速扩张的版图。
移动电源界的分水岭
“小米太猛了,(他们的移动电源)是这个行业的分水岭。”
——乐泡副总裁周超然在电话里这样对雷锋网说(并笑)。他所说的特指69元10400毫安时的小米移动电源。
11年乐泡团队成立,同年也是小米手机1发布。包括小米手机在内的3G手机普及给周们带来了大把机会。周超然说,3G用户对移动电源的需求巨大,而市面的电源都很粗糙。
2012年开始,他们前后推出月光石等几款移动电源。也是在这年,在乐泡和小米用户的共同牵线下,小米网开始销售乐泡的部分移动电源产品。这段时间一直到小米移动电源发布,是乐泡非常甜蜜的一段上升期——后者在小米用户中的淘金换来了不错的销量和品牌传播。
如果你查看2011年的淘宝,移动电源销量第一名的商家不过3千到4千只一个月,而且绝大部分SKU来自山寨厂商,如今第一名的销量已经接近10万。周超然告诉我们,69元迅速拉大了移动电源的盘量。而随之带来的阵痛是当年几乎所有主要品牌的移动电源都经历降价。
18650电芯这种早年成熟于笔记本的产物得以以接近成本价销售,从而洗掉了大量山寨厂商(线上的影响尤其大)。当然,这中间乐泡也已经从小米商城撤下。
与此同时,深圳另一家设计风格鲜明的手机周边消费电子团队跟小米也有过合作——Emie在2013年与小米联合发布了一款米兔电源(在小米移动电源之前)。
Emie的联合创始人覃康胤告诉我们,米兔电源带给他们的最大收获不是销量,而是团队供应链能力的提升——与小米合作提升了他们高压下的反应能力以及产品品控。
据周超然估算,小米如今在移动电源中的份额已经超过1/3,主流的3到4家厂商占到整体60到70%的份额。移动电源在价格上已经没有什么压缩的空间了,这点,周在电话采访里强调了两次。
那么对原来的这批移动电源厂商来说,新的空间在哪里?
1. 2015年的移动电源普遍比2011年的要好看,这是加大设计投入;
2. 新技术研发,比如在电源上增加运动、存储功能,连接WiFi变成私有云,或者是电源快充技术,或是新的接口(Type - C)。
3. 新领域开发。Emie的覃康胤告诉我们除了移动电源,他们会围绕家居、办公的场景做更多新品,去年他们前后发布了蓝牙音箱Solo One以及Nevo智能手表。而乐泡今年则刚刚发布了Hi-Smart智能包。
79元的导火索
据紫米官方的描述,小米移动电源在第一年卖出了2000万只,但这部分原是别人的蛋糕并没有引发等同小米手环的舆论——尽管后者在9个月400万的销量相对要小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