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我国GDP增长6.9%,而在2015年年初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设定GDP预期目标增长7%左右,也就说,2015年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目标。
这个数字,意义不小。增速低于7,不过仍算完成了“年初目标”。其中第三产业服务业增长值占比五成,而消费的经济贡献率占比近七成。这俩数字,其实和GDP总增速一样值得重视。“双创”背景下,服务业、内需和消费的经济新常态,对应的正是市场需求,而非政府主导。市场内生而非行政主导力量,应该而且必须占据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地位。
这也是为啥近日国务院常务会又将处置“僵尸企业”提上议程。对持续亏损3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僵尸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是不得已的止损降耗,刮骨疗伤。
其实,道理浅显,谁都懂。可为何三令五申,各地各业大小“僵尸们”,总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僵而不倒?看到诸如“亏损也活着:员工及家属占当地人口1/3”的消息,你或不难理解为何一些地方对执行“清僵时间表”,完全无动力无意愿了吧?
但,历史遗留问题不能总成为推诿借口。这些不良资产,对整个经济生态而言只能是负能量。无人能全知全能,所以正视错误,打破怪圈,忍痛剥离,尊重市场规律,二次配置,让生产性资产择良而栖,重新实现价值,才能弥补此前亏空,实现整体均衡乃至略有增益。
而除了这些明显靠输血为生的“僵尸蛀虫”的,还有一种表面看起发展增速喜人,实则某种程度也如上述“僵尸”一样,是“靠补贴”的“吸血狂魔”——最近有媒体报道,有的企业利用补贴政策“骗补”:一批所谓的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一条简陋的组装线就“生产”出电动车,以大量未达到安全技术标准、产品一致性差的电动车,轻易便套取了上亿元的新能源补贴。
因政策红利,就有动歪脑筋钻空子的,甚至随便找人整出个没有安全设计、高压控制、温控系统的“N无产品”,都有人买。人傻钱多?非也,因为公交和专用等这种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基本是“政府买单”。所以这看似红火的某些发展,若非市场内生力量,而是由财政补贴刺激的畸形骗补式发展,那不是经济活力的内在造血功能,而是必须警惕和抑制的吸血无底洞。须知,健康的经济新业态,必须是以市场为主导,以智能创新性驱动内核的资源重新适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