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逐首批电动汽车生产资质的申请赛中,第一家企业终于“出线”。
经过一系列审核后,国家发改委于3月末发布了关于“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纯电动乘用车建设项目核准的批复”。这是自去年7月《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公布以来,国家发改委做出的第一个批复。
作为从传统汽车企业出生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北汽新能源获得纯电动乘用车建设项目核准批复并不让业界感到多少惊讶,但这或许预示着首批电动车生产资质公布的日期将近。业界更关注的是,接下来获批的企业中,有没有所谓的“鲶鱼”?
■ 首“出线”者树标杆?
《规定》出台的目的,意在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和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参与到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来,发挥“鲶鱼效应”。去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曾表示,第一批电动汽车生产资质可能将花落非汽车生产企业。
不过,首张牌照仍然有望由传统汽车企业的子公司获得。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书林表示,由于背靠具有雄厚生产研发实力的北汽集团,北汽新能源才有能力成为独立法人并谋求独立发展。
北京新能源汽车总工程师陈平介绍:“北汽新能源通过股权改制成为中国第一家股份制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近年的销量情况使它成为中国第一大纯电动汽车生产企业。同时,北汽新能源投放市场的产品还覆盖了从A0级、A级到B级共三个级别的多款产品。”按照《规定》中提到的“申请对象须具备纯电动乘用车产品从概念设计、系统和结构设计到样车研制、试验、定型的完整研发经历”等相关具体要求,北汽新能源显然能够比较轻松地达标。
苗圩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在仅仅是处于起步阶段,希望能够放几条鲶鱼进来把这池水搅活。放鲶鱼进来就是希望起点能够高一点,能够不同于现有车型的技术水准,而不希望放一批虾米进来。希望能够把整个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技术标准、服务等做一个比较大的改进和提升。
从苗圩的表态可以看出,对于“鲶鱼”的整体要求高于现有产品的技术水准。北汽新能源获得首张牌照,或许是为“鲶鱼”们树立一个进入的具体标杆。
■ 四类企业争夺资质
对于生产资质更为渴求的是苗圩所言的非汽车生产企业,获得牌照就意味着身份的转变,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以记者了解到的情况,目前在积极申请生产资质的非汽车生产企业不在少数。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这些非汽车生产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以万向钱潮等为代表的零部件企业,以长城华冠等为代表的汽车设计研发公司,以蔚来、乐视、和谐富腾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以及以时风、唐骏等为代表的低速电动车企业。
不过,按照《规定》的相关要求,对新进入者的要求颇高,比如要求要有3年以上纯电动乘用车的研发基础,具有专业研发团队和整车正向研发能力;核心指标从“双80”(指续驶里程和百公里最高时速)提高到“双100”。同时,也对产品制造工艺提出高要求,建立工厂不可避免。
从目前四类企业已经具备的条件来看,有的优势明显,而有的在短时间内尚有短板。
长城华冠董事长陆群告诉记者,长城华冠的情况比较乐观,旗下前途汽车生产的前途K50纯电动跑车自去年上海车展亮相之后,随之进入样车功能测试阶段。该车于2015年11月完成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碰撞测试(C-NCAP),首批生产的17辆样车符合《规定》中的各项要求,目前已按照相关技术规定提交了申请资质。据陆群介绍,前途汽车苏州生产基地于两月前破土动工,这也是企业获得生产资质的先决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