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前还在“秀恩爱”的奇瑞汽车和海螺型材,突然宣告“分手”。7月13日,海螺型材发布公告:“公司决定终止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在最新的公告中,海螺型材表示,决定放弃收购奇瑞新能源的主要原因是,奇瑞新能源尚未取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
5月22日晚间,海螺型材(000619)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奇瑞新能源”)股权,并取得该公司的控股权,同时发行股份配套筹集资金。
不过,这只是海螺型材放弃收购的原因之一。影响海螺收购的还有被称为“史上最严借壳标准”——《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修订稿),这意味着奇瑞借壳海螺也将受到更严格的审查。有消息称,由于奇瑞和海螺本身没有业务相关性,借壳难以获得证监会批准的可能性较大,导致双方无奈“分手”。
现实状况是,6个月之内,奇瑞和海螺型材之间不会再有“绯闻”或恋情产生。记者了解到,从推动奇瑞新能源快速发展的角度,奇瑞新能源在引进资本层面投资者的同时,也将开启单独上市之路,不过这个进程可能需要三年左右。
牌照未能如期拿到
“奇瑞新能源公司今年年初申报资质,本以为7月初能批下来,但事与愿违。”奇瑞知情人士透露。
生产销售新能源乘用车的独立子公司多无生产资质(2016年起才有部分公司获得资质),是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普遍现状。
2015年7月《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实施后,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问题才有了明确界定。但由于该规定对申报企业的研发能力、知识产权、品牌、样车检测以及工厂认证等各方面的要求较高,获得这一生产资质的企业寥寥无几。
今年3月,北汽集团旗下的北京新能源拿到了首个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5月,五龙电动车旗下长江EV拿到第二个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
大多数整车厂包括国内主流整车生产企业,上汽、一汽、广汽、吉利、江淮等在内,均没有独立的新能源资质,而是通过借用母公司生产资质或合资股东生产资质等形式,来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奇瑞新能源也不例外,借用了奇瑞汽车的生产资质。
今年年初,奇瑞新能源认为已经满足准入条件,便上报生产资质申请。“奇瑞新能源生产资质获得的可能性为80%左右。”尽管还没拿到,奇瑞知情人士仍然认为获批可能性很大。
收购未获批准
在现阶段,如果没有生产资质,将直接影响奇瑞新能源的估值。
奇瑞新能源在2010年成立,公开报道称该公司2015年实现了1.4万辆的销量,同比增长160%;净利润8732万元,同比增长226%。
奇瑞新能源计划在2016年实现销售3.5万辆,实现销售收入33.9亿元,利润总额2亿元;至2020年销量达到20万辆,成为国内技术领先、产品格局合理、营销商业模式创新的自主品牌领先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