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持续30年的功成名就之后,张瑞敏和他一手缔造的海尔集团如今面临着空前的大挑战:传统制造业正在经受互联网时代的洗礼,人口红利消失,制造业利润越来越薄,一批互联网的新军开始侵蚀传统市场,家电市场规模趋向饱和……。
而为了避免海尔这艘“航空母舰”遭遇冰山撞击的危险,这一两年张瑞敏首先选择了将整艘船拆分,变成多个“小船”,未来海尔将变成2000多个自主创业小微经营体;其次就是为了配合构造小微创业体,海尔大幅进行裁员。
不过,在家电业并不是一片愁云密布的情境下,海尔裁员此举似乎格外另类,与业界格格不入。据悉,海尔员工数已从2013年高峰期的8.6万人裁到现在6万人左右。
去年张瑞敏曾语惊四座表示,“预计将再精减1万人,主要是中间管理层,一些业务变得智能化后,就不需要这么多人了。”张瑞敏此话如重磅炸弹,大大触动着当时社会各界敏感的神经。
而近来张瑞敏反复强调的“外去中间商,内去隔热层”理论、“自主经营体”概念、“人单合一”名词、“创客”新义更让员工和业界人士直呼看不懂,一片茫然。
老大位置岌岌可危,海尔不进则退?
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国内家电巨头,从1985年用一把锤子砸出一个世界名牌,海尔创造了一个神话,兄弟俩的海尔标识出现在千千万万用户家中,海尔俨然成为了中国家电产业从渺小到强大的见证人。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面对市场环境的巨大转换,作为家电巨头海尔,作为有“中国企业的教父”之称的张瑞敏,也必须要靠外人看来近乎残忍大规模的裁员手段来维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令人始料不及。
诚然,家电市场在长达6年的“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效能补贴”等政策全面退出后,面临消费提前透支、人口红利褪色、增长方式转变等一系列并不乐观的外部环境,多数家电企业利润下滑,高增长不再,甚至呈现负增长。近日,工信部发布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3月全国家用电冰箱累计生产2068.2万台,同比下降3.3%;房间空气调节器累计生产3855.0万台,同比下降1.5%;家用洗衣机累计生产1725.5万台,同比增长9.7%。 3月当月,家用电冰箱生产810.5万台,同比下降9.0%;房间空气调节器生产1720.9万台,同比增长2.9%;家用洗衣机生产666.9万台,同比增长6.6%。。
不过,只是如此裁员行动与计划,难道仅仅是受到大环境拖累使然,有没有自身经营管理积弊难返的原因?
梳理近十年海尔的基本面情况,不难发现步入而立之年后,海尔开始遇到了各种成长瓶颈。
2004年,海尔集团超前实现了千亿元的销售规模,这使得海尔成为中国制造业有史以来第一个靠自主品牌为主而创造了千亿级年度营业额的企业。彼时,海尔蝉联冰箱霸主多年,竞争对手基本构不成威胁;在洗衣机和空调领域,公司稳居第一梯队,和小天鹅、格力、美的等企业基本并驾齐驱;并且公司也已进入到彩电、电脑、手机这些黑电和IT领域。
而今难人尴尬的是,目前海尔仅能维持冰箱龙头的地位,且在低端领域的竞争力已和美菱不相伯仲;空调的领先地位已被格力、美的甩得越来越远;洗衣机亦落后于美的系;彩电业务在业内的地位只能属于“第三世界”,IT业务更难算上主流。海尔这几年唯一称得上较为出彩的新业务发展来自于厨房电器,虽然和老板、华帝在体量上无法相比,但与其他综合家电企业相比,仍在体量上保有优势。总体来看,海尔这几年的产品地位在业内持续在走下坡路是不争事实,“大而不强”。这从各大家电企业财报的业绩比较就能窥见一斑。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推广,锂电网(li-b.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