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网讯,截止下午14:00时,A股市场有色金属、锂电行业板块领涨,比亚迪、盐湖股份等锂电概念股涨停,其中,盐湖股份最近九个交易日涨近六成,据锂电网小编了解,2017-2020年碳酸锂价格中枢有望维持较高水平,潜力巨大。同时,锂电行业上游产业的资源分布也吸引了各大证券分析平台的高度关注。
盐湖是个大宝藏
自从2015年我国将新能源汽车战略提升到经济升级的支柱产业以来,锂资源的供不应求和价格疯涨就成了我国高层的心病之一。地球并不缺锂,但主要在海水里,没法提炼,可开采的主要在盐湖、锂辉石矿和锂云母矿里面。
锂资源中,61%是盐湖卤水锂,34%是矿石固体锂。锂云母不多,且品位低,基本可以忽略。矿石锂主要被国外垄断,我国的锂主要属于盐湖卤水锂。所以,要新能源汽车获得顺风顺水的发展,就必须搞定锂,将战略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因为我国资源多的就是卤水锂,所以盐湖卤水锂产业,一定要搞起来!
(走长期下降通道的盐湖股份)
但是,一切真的那么美好吗?
显然不是。
难题
早在2007年3月,盐湖股份下属公司就引入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及自然人刘斌等两位股东,成立蓝科锂业,从事锂盐资源开发。
不过,由于工艺关键环节,吸附剂的制造成本和破碎率过高,在累计投入5亿元研发后,仍然失败了。
盐湖提锂相关工业化技术中,之前只有美国、德国、智利、俄罗斯等少数几个国家得以掌握。格尔木的察尔汗盐湖虽然锂资源储量居于全球前列,却拥有着全球众多盐湖中最低的“锂镁比”。优质锂资源矿藏,通常锂镁比低于1:8,而察尔汗盐湖的这一数据却为1:1800。锂浓度太低,导致开采成本居高不下,完全失去了商业价值。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2010年。
原股东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及自然人刘斌等,将相关股权转让给青海佛照(青海佛照锂能源开发有限公司)、青海威力(青海威力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这不仅仅是一次股权的变化,实际上是技术路线的变更。青海佛照以专利“从盐液中获得氯化锂的方法和实施此方法的设备”为技术入股,青海威力以专利“用于制造颗粒的吸附剂的方法和实施此方法的设备”为技术入股。该吸附剂技术,是俄罗斯几代科学家的结晶,经验证,工艺技术可行,能够进行量产,得到了盐湖股份方的一致认可。
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
随着工艺路线的变更和技改资金的持续投入,蓝科锂业的产量也逐步提高,2013年至2015年,年产量分别为671吨、1706吨和3705吨。随着产量的放大,就是成本的下降,利润滚滚而来。2013年、2014年、2015年,蓝科锂业碳酸锂项目分别亏损1.3亿元、9200万元和3345万元。而到了2016年,这个数字变为1.4亿元净利润。爆炸式的增长开启了。
盐湖人的新能源之梦
新能源汽车带动了锂需求的爆发,随着未来整个行业对传统能源汽车的替换,有理由相信,我们目前仍然站在起点线附近。目前全球碳酸锂需求大概在每年12万吨左右,全部锂需求的碳酸锂当量约19万吨。碳酸锂最大的的潜在市场是新能源汽车,保守估计全球2020年新能源车达到500万辆,按照每辆车需要40kg碳酸锂计算,2020年新增需求20万吨。翻倍的增长曲线。
需求上来的太快,产能没跟上,结果就是涨价。当然,有超额收益就会有各种竞争者。
全球各大公司都在纷纷扩充产能,但是统计数据显示,这些新增产能大多要到2019年才可形成供给。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锂的价格仍将高高在上,政策来个风吹草动就涨个不停。天下商道,质量优、成本低者得之。盐湖提锂,投资的关键点就在于成本和储量。
藏格控股
真正的主角出来了。
9月1日,藏格控股公司发布公告,将成立一家新公司,新公司以购自贤丰(惠州)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卤水提锂并制取工业级碳酸锂产品的相关先进技术”使用权为基础,主营碳酸锂生产与销售,计划产能是2万吨碳酸锂。
这里的关键,是“卤水提锂并制取工业级碳酸锂产品的相关先进技术”。
公司自己称,该技术源自俄罗斯二代技术开发的吸附法提锂工艺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产品纯度高、工艺稳定性强的特点,并且对盐湖卤水的镁/锂比没有苛刻的要求。同时还称,目前已有企业以较低的成本采用吸附法成功量产,以实践证明了该工艺先进、技术可靠,成本可控。这里的已有企业成功量产,极有可能就是前文所述的蓝科锂业,因为蓝科锂业所用技术,恰好也是吸附法。
为什么?
因为大家用的都是一个盐湖嘛。
蓝科锂业的母公司盐湖股份拥有察尔汗盐湖3700 平方公里的采矿权,而藏格控股拥有察尔汗盐湖724.35平方公里的采矿权。盐湖的属性是一样的,技术路线当然差不多。
察尔汗盐湖风光
大家都在一口湖上讨饭吃,谁不知道谁啊。除了察尔汗盐湖外,藏格控股还盯上了储量大、品位高的柴达木西部盐湖资源及地下深层卤水资源。志向远大有没有?按照现在碳酸锂价格计算,2万吨碳酸锂将新增公司营收24-30亿元。结合盐湖提锂的低成本,毛估估利润应该在20亿以上。
这也是最近市场热炒该股的原因。不过热炒归热炒,炒完也是一地鸡毛,毕竟建设期一年半,还要工艺改进,设备磨合,产能才能爬坡,要真正成为公司的摇钱树,可能还早。所以,别着急,恰当时候再下手。
喂喂喂!说你呢。
别着急看市值算市盈率,藏格控股其实还有一门好生意。
还有钾肥
藏格控股这个名字,对于很多老股民是陌生的,但是说起金谷源,可能不少老司机还有印象,这是一个多年挣扎在盈亏线上的ST老兵。转机在2015年8月——金谷源2015年第二次临时股东会决议通过《关于重大资产出售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的议案》。向青海藏格投资有限公司等11名股东发行168,659.68万股购买其持有的格尔木藏格钾肥有限公司(藏格钾肥公司)99.22%股权。藏格控股完成了借壳上市,成功登录中国资本市场。
藏格控股的核心资产,就是藏格钾肥公司。
掌门人为中间背手者
掌门人肖永明,四川安岳人,1964年生,1998年涉足钾肥行业,2002年成立了格尔木藏格钾肥有限公司。
这位仁兄除了买了一架私人飞机之外,异常低调,可查阅的信息显示——大专学历。 1981年1月至1995年12月任安岳永鸿塑料厂副厂长; 1996 年1月至 2001年12月任青海省格尔木市小小酒家总经理。17岁就当副厂长啊,32岁去青海格尔木讨生活。想必此人不简单!
藏格钾肥公司业务简单,就是钾肥的生产与销售,其16年氯化钾产销量达到165万吨,实现营收 26 亿元,毛利高达 71.66%。同湖刨食的盐湖股份,氯化钾毛利16年也差不多是70%左右,17年半年报掉到了65%,而藏格钾肥仍然是稳稳的71%。毛利率显示的差异,可能就是民企和国企的管理水平差距。71%啊,这是个逆天的数字。
别着急兴奋,这是生产的直接成本,盐湖的氯化钾还有一个成本大头,即运输成本。你想啊,一个身处大西北的盐湖,产品的消费地又在东部,大量的运输必须依靠铁路外运,中国的铁路货运,你懂的。
16年年报,氯化钾直接成本7.3亿,运费计入销售费用,销售费用就是3.7个亿,(这个对于本文无用,但可以作为一个知识点储备起来)。然而关键的问题还是:为什么氯化钾这么贵呢?因为全球钾盐资源分布不均,集中度高,供需地严重错配。
北美、俄罗斯、白俄罗斯三个地区占全球总产能的 61.2%。
钾肥的生产企业多分布在北美,欧洲和中东,而主要消费地分布在东亚、拉丁美洲和北美,这与环境气候、耕地面积、主要作物种类等条件有关。
对于中国来说,钾盐大大的依赖于进口啊!
虽然我们是甲方,但是还得跟进口铁矿石一样,没有定价权!!!
所以国内钾盐市场一直以“盐湖看进口,小厂看盐湖”为定价原则,国内钾肥出厂价主要看每年与各国签订的钾盐大合同价随波逐流。
不过随着钾盐价格下跌和国内产量的爬坡,这种情况近来已经有所缓解。
藏格控股17年半年报显示,其氯化钾销售价在1600元/吨左右。对于下游来说,钾肥主要用于农业,而全球的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支撑钾肥刚性需求。要想在同样面积的土地里获得更多的粮食,唯一的选择就是多施肥,施好肥。目前还是钾盐的价格低谷,盐湖的钾盐都能保持如此高的毛利,那么钾盐价格稍微涨一涨。且不是下一个方大炭素?
还有一个加分项。
藏格有200万吨氯化钾产能,但是近几年钾肥价格低迷,产能利用率只有80%左右。于是公司很精明的,拿上市融来的钱扩产40吨氯化钾意思下,先修个200万吨的仓库,反正钾盐存储方便。也就是说,趁着现在便宜,先屯好货,等待着未来哪一天,一旦风来了就可以最快的速度抢到风口。
最近,藏格控股沾上了锂电概念,股价飞仙,如果我们乐观估计钾肥每年稳定10亿利润,锂电在19年达到设计产能实现20亿的利润,那么藏格控股目前400亿的市值看起来还是有一点吸引力的。
BUT!!!!!
我们作为价投:一是不屑于在蜂拥的人群中抢股票;二是对于这种不确定性较高且远在西北那鸟不拉屎地方的公司,是要严格要求安全边际的。
表面上看起来,公司是个好公司,业务也靠谱,值不值这个价,就看各位客官的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