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锂电网(li-b.cn),锂电产业链服务全平台!
2025年01月22日   星期三    |  广告单价 |  锂电资讯
首页 > 资讯 > 分析 > 国产锂电池崛起令韩国慌了?

国产锂电池崛起令韩国慌了?

来源:智东西 | 作者:admin | 分类:分析 | 时间:2018-01-03 | 浏览:8269
文章顶部

锂电网讯:快速成长的中国锂电也不会一帆风顺,对手必将使出各种手段、设置重重障碍进行阻击。这一次,为遏制崛起中的中国锂电产业,率先出手的是韩国LG。

  商用锂电池发端于日本,随后被韩国进一步推广,走出三星SDI(三星)与LG化学(LG)两强。再后来,故事属于中国。

1031.jpg

  全球锂电产业正在中国化,早前,比亚迪与ATL先后崛起,带领中国力量在全球消费锂电市场愈战愈勇,拿下大量市场份额。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中国动力电池随之突飞猛进。2016年锂电企业销售额十强,中国公司独占六席。其中,比亚迪依托消费电子、电动汽车两大市场,拿下锂电销售额全球第四,专注于动力电池研发制造的宁德时代,在苦练内功之后,更是上演了增长奇迹,动力电池出货量连年进入全球前三,今年有望冲击全球第一。

  但正如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给崛起中的中国处处设槛一样,快速成长的中国锂电也不会一帆风顺,对手必将使出各种手段、设置重重障碍进行阻击。这一次,为遏制崛起中的中国锂电产业,率先出手的是韩国LG。


  一、LG的进攻:“阳谋”还是“阴谋”?

  LG这次进攻的方式不是比拼电池产品性能,而是推动美国政府发起针对中国企业的 377调查。

  所谓337调查,是美国根据《1930年关税法》(Tariff Act of 1930)第337节(简称“337条款”)和相关修正案对国外产品发起的调查,主要针对专利侵权和市场倾销,目的为保护美国相关产业。

  LG以“ATL向美国大量出口在中国生产的价格低廉、质量低下的电池”为由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申请禁止进口ATL电池。为推波助澜, LG在美国向ATL还发起了专利诉讼,指控ATL侵犯其3项电池隔膜专利。在LG的煽动下,今年11月21日,美国ITC发布公告,正式对中国部分电池以及电子化学器件发起337调查。

  实际上,LG对ATL两方面评价和诉讼根本站不住脚,LG无非是想借助377调查,遏制中国锂电企业发展势头。

  1、“ATL向美国大量出口在中国生产的价格低廉、质量低下的电池”根本是无稽之谈,其实质是LG试图让美国把“中国生产的电池”和“质量低下”直接联系起来,并通过“大量出口”、“价格低廉”等舆论诬陷中国电池在美国进行倾销。熟悉锂电行业的人都知道,在“中国生产的”ATL,长期占据高端手机电池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由于产品技术领先、质量过硬,ATL平均售价一直比三星与LG还高,却依然拿到全球最多的订单,也长期是业界要求最高的苹果公司iphone和ipad锂电池的首选供应商。即使是ATL的竞争对手,自家就生产手机电池的三星,也向ATL发出了不少订单来供应其旗舰机型。在Note 7爆炸事故中,ATL生产的电池还一度被三星官方认为,相对自家SDI的电池更安全。

  2、LG发起的专利诉求,其胜诉把握并不大。原因是在LG隔膜专利申请之前,有众多相关专利已经公开。而LG的隔膜专利,曾经在与韩国SKI的专利战中两次败诉,原因是“申请专利范围过广,与已有技术相比缺少创新。”


  二、韩国人的慌张——中国锂电正全面崛起

  事实上,LG起诉ATL,背后是全球锂电产业格局的迅速变化。

  1991年,日本索尼率先定义了18650圆柱形锂电池,正式开启了锂电池大规模商用的篇章,其后三洋、松下等涌现,统治着全球锂电市场,后来松下合并了三洋,组成了锂电行业内的巨无霸,在消费锂电池与车载动力电池两头发力,松下至今仍是锂电行业销售额最高的公司。

  但日本的先发优势并未让他们一骑绝尘,韩国吸收、引进锂电技术后,利用韩国财团优势和国家力量支持,以三星、LG为代表,韩系锂电快速扩规模、上产能、压价格、抢市场,快速进入中国、欧洲、北美等市场。

  在这过程中,韩国财团的低价打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三星与LG以国家级公司的体量向外扩张,以低价策略开拓海外市场,发动持久的价格战,试图用倾销手段击溃中国和日本竞争对手。

  近一段时间,三星、LG频繁报出超低价格。中国企业面临低价跟进则遭受巨额亏损,不跟进则丢掉巨大订单的两难境地。

  实际上,中韩企业的材料、制造成本基本相当,韩国企业在动力电池竞争中,采用亏损战略清洗对手,将体量还不大的中国企业挤出去,争夺和垄断国际市场,再提价赚取长远的高额利润,这一招数的强大杀伤力,韩国人在液晶面板、计算机内存上已经得到成功应用。

  数据显示,在2014-2016年,尽管市场不断扩大,但三星、LG动力电池业务利润不升反降,如LG2016年动力电池营业额增长13%,但利润却由正变负,三星公司动力电池业务更是连续三年主动亏损且不断变本加厉,2014-2016年的营业利润率分别为-0.79%、-14.96%、-32.18%。

  韩国企业之所以可以长期采用亏损策略,一是韩国政府直接和间接给予三星、LG大力支持,包括技术研发、装备购置;二是韩国企业可以轻易获得政府大额低息贷款,融资成本非常低;三是韩国企业都是大集团、大财团,动力电池亏损可以靠其他业务轻松补上。而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基本靠自己,再加上国内融资难、成本高,企业专注于电池业务,电池亏损也就是企业亏损。

  但中国本土的锂电厂商并不是随人捏的软柿子,并不打算任由日韩电池分食市场。

  2001年,比亚迪率先崛起,成为国内消费电子产品电池龙头,拿到了来自诺基亚的订单,代表着国内电池首次获得国际一线品牌的认可。2004年,ATL锂电池得到了苹果公司青睐,并且从第一代iphone开始便成为其主力电池供应商,之后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ATL的软包锂电池吞食了更多高端手机市场电池份额,逐渐成为这一细分领域的第一品牌,对韩系手机电池原来的市场竞争地位造成了巨大的冲击。ATL是中国人创办的锂电公司,尽管2005年被日资收购,但时至今日仍由中国团队独立经营管理,保留了完整的中国研发和中国制造体系,可以说ATL仍然是“中国产”锂电池的重要代表,也是在消费电子电池领域,追赶并率先超越韩国巨头的“尖刀力量”。

  目前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锂电角逐的重心也从消费电子电池转向了车用动力电池。

  较早从事电池生产,后来扩展到电动汽车全产业链的比亚迪近水楼台先得月,2016年依托消费电子、电动汽车两大市场,在锂电销售额上对日韩紧紧追赶,拿下行业第四。专注于动力电池研发制造的宁德时代,在苦练内功之后,更是上演了增长奇迹,动力电池出货量连年进入全球前三,今年有望冲击全球第一。在这两者之后,国轩高科、力神等中国企业也快速崛起,占据了行业8-11名的位置。

1032.jpg

  韩国企业在消费电子电池先失一城,虽始料未及但也基本无力回天了。如今面对市场容量更加庞大的动力电池,三星与LG在关键的中国市场暂时没得到好处,在国际市场上,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这几年进步非常快,技术和产能均已实现了对三星和LG的超越,并得到了宝马、大众、捷豹、路虎等一线厂商的认可,接连在欧洲市场战胜韩国电池企业,拿下了好几个明星项目。

  面临这种情况,韩国人显然是着急的,怎么办?


  三、LG起诉实质——消费类电池反倾销预演 实则指向中国动力电池

  欧洲失守后,北美成为LG必须要保住的市场。

  LG对北美市场的开拓较早,在2010年就在开始在当地建设车用动力电池工厂,随后与通用、福特、克莱斯勒都签订了动力电池供应订单。

  这也是LG决定把事情搞大的底气——LG认为在当地创造了就业和税收,更可能得到支持。

  LG在这个专利纠纷中,充分利用了美国当局的态度——在特朗普“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的口号下,美国正在试图重振本土制造业,将更多生产过程和就业机会留在美国当地。这使得美国现行对外商贸政策有很强的贸易保护主义,直接表现就是排斥进口,崇尚本土生产——连一向“不太听话”的苹果,都盛传将把生产工厂搬回美国。LG向美国ITC提告ATL的理由之一“大量出口+价格低廉”,正是在营造ATL这个外来者正在搞倾销的形象,牵动美国政府敏感的神经。

  但实际上,ATL主营的消费电子电池并不低端,也不直接销往美国,而是通过终端产品间接进入国际市场,与LG在北美的动力电池也并没有竞争关系。

  贸易保护从来不只是针对单独某个企业。增长已经趋于平缓、市场格局已经形成的消费电子锂电池并不是LG们关心的重点。从表面上来看,LG针对的是ATL的消费电子电池,但LG一旦获胜,受影响的不仅仅是生产消费类电池的ATL,而霸占北美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中国企业即将进入的动力电池领域,才是LG们最看重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LG去年在波兰开始建设动力电池工厂,三星在匈牙利的电池工厂今年也已开工。如果LG在欧洲实施同样的战略,除了价格战,依靠在当地的投资和产能再度发起所谓的中国电池产品进口禁止申请,那么国产动力电池走向欧洲市场的步伐也将面临重重阻力。


  结语:动力电池发展进入关键期 中国政府和企业需谨慎应对挑战

  近年以来,中国的锂电产业在长期的“跟随”过后,在消费电子锂电产品上早已实现了对日韩的超越,在动力电池方面也逐渐实现从追跑到并跑甚至开始领跑。

  原本未能守住消费锂电城池的韩国企业,如今面临着中国动力电池龙头企业的有力挑战,韩国人急眼了,各种招数都来了。LG本次使用337调查申请美国禁止进口中国电池产品,目的就是试图用美国正在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钳制住中国动力电池的发展脚步,而除专利之外,更值得警惕的手段,就是韩国想用在液晶面板、内存上屡试不爽的低价策略拖垮中国企业。若韩系电池借机占领全球市场、形成垄断,必定以更大的规模回师中国、碾碎国内锂电产业,那么中国倾举国之力扶持起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又将面临空心化的风险。

  若果真如此,中国整车企业未来不但每年要花费数百亿美元的资金用于购买国外电池,更关键的是借助新能源车进行产业升级、实现弯道超车的长远规划将失去最基础的产业依托,同时还将失去一个巨型产业所创造的海量工作岗位和中国高端制造出口走向全球的巨大机会。

  我国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已取得快速发展,具备了一定竞争能力,但前景依然严峻。对中国电池企业来说,要加紧修炼内功,完成更多技术储备,加快上游资源布局和国外投资设厂,以应对对手的贸易保护战、价格战。对中国政府来说,则需在战略层面上予以高度重视,在国家行动上给予国产电池更多支持,国内市场上,要坚定不移地引导国内整车企业使用国产电池,在国际市场上,要给龙头企业创造条件,提供政策和资金资源,支持他们走出去,收购上游矿产、抓紧海外建厂,同时也要像在全球推广高铁一样,向跨国整车企业推广中国动力电池。

分享到:

合作机构: ofweek锂电网 | 电池在线网 | 亚太电池展 | 巨典展览 | 德泰中研 | 振威展览 | 亚化咨询 | 知行锂电 | 高工锂电 | 深圳市电源技术学会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锂电网(li-b.cn) | 粤ICP备18158530号


扫码关注微信
获取更多商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