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网讯:从目前的产业动态来看,欧美企业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能量密度更高的锂电池(如全固态锂离子电池)或下一代锂电池(如锂硫电池和锂空气电池等)的身上,期望在这些电池技术上实现汽车电池和储能电池产业的大翻盘。而在目前这一代的锂电池技术上,中日韩三足鼎立格局只会巩固而不会弱化,完善的产业链、丰富的制造经验和人才储备使得其他国家的企业暂时还很难插足。
就国内市场来说,随着2020年时间节点的临近以及补贴的加速退坡,加上此前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发布实施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修行)》,鼓励外商投资动力电池,动力电池市场竞争无疑将再次升级。日前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闭幕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18”就释放了这一信号。
全产业链整合呼声渐高
在题为“优化电池产业链,助力电动汽车普及化”的主题峰会上,中日韩电池产业链相关企业齐聚,三星SDI、松下也分别做了主题演讲,介绍了其在中国电池领域的产品及市场布局。直面国外优势企业的“PPT冲击”,钓鱼台国宾馆里的国内企业显然不能稳稳地坐下去了。
杉杉股份副总裁孙晓东首先给大家泼了一点冷水,他认为,电池行业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快速地成长起来,说“拔苗助长”也不为过。但是随着补贴政策调整,行业真的会面临一个很大的洗牌。
孚能科技总裁王瑀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产业链整合是现阶段中国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关键。”此外,贝特瑞董事长贺雪琴也发出全产业链深度合作的倡议。他表示,从电池材料研发就开始的一个产业链的深度结合、深度合作,才是最终生产出差异化、有竞争力的电动汽车最根本的手段。
国内外电池产品的真正差距
国内的互联网企业最喜欢说生态,所谓的生态,就是你是否能够拥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靠产业链的联动,形成一种与用户的共生环境,将对手排除在这个体系之外。
就动力电池产业而言,LG化学在产业链的纵向布局方面优势明显,LG化学在前端的材料、中间的电芯、下游的Pack、配套的BMS,甚至整车核心部件的电机和电控等领域,都有广泛的研究和丰富的产品,这会让整车企业非常喜欢跟这类有强大集成能力的零部件企业合作,将其作为最优质的供应商;三星则在产业链的横向布局方面很有优势,品牌价值通过不同的产品渗透到各个用户层面,形成了很强的影响力。
反观国内的锂电池企业,大多局限于某一个环节,缺少全产业链的布局。以做电芯的企业为例,想做好电芯,受困于前端的材料性能不理想;想控制品质,受限于制造设备和人员素质;想用好电芯,又受制于BMS和Pack企业的技术实力,导致产品性能不好,可靠性问题较多。
当然,比亚迪是国内锂电行业的一个另类,从做电池起家,通过收购有资质的整车企业,进入汽车行业,进而布局电机、电控、半导体等领域,形成了一条非常完整的产业链。然而,不是每个企业都有这样的发展际遇。
从长远来看,动力电池产业的中日韩之争,实际上是各国产业链实力的综合较量。日韩锂电池企业以规模取胜,推行集团化作战。日本主要是松下、东芝等几家企业主导,技术实力雄厚,产品品质好;韩国以三星SDI和LG化学两大巨头为主,在全球市场争雄。而我国锂电池产业的集中度非常低,有点规模的企业就有几十家,大大小小上百家锂电池企业,导致资源严重分散,市场无序竞争。这也使得我国锂电池产业始终大而不强。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也指出,目前国内动力电池高端产品与国外的差距不大,但产业整体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在先进技术研发、产品的一致性保障以及国际化发展方面,与跨国企业相比,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笔者认为,目前全球动力电池产业竞争格局已经升级,在新一轮中日韩竞争格局之下,资源高度集中的好处是可以并拢五指,握紧拳头,发力于一处,形成突破。就行业现状来说,全产业链的深度整合势在必行。否则,国内外电池产品的差距会越拉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