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曾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如今已成为山东淄博市精细化工业的领军企业,企业年产值2.2亿元;更令人称奇的是,企业大胆涉足新领域,成功转型升级,相继研发成功锂离子电池隔膜、新型环保柴油添加剂、聚氨酯化学发泡剂等尖端项目。
新春伊始,位于临淄区的创新成长型企业淄博正华助剂股份有限公司喜事连连——
2月25日,该公司与山东理工大学联合研发的绿色环保型聚氨酯化学发泡剂,顺利通过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汪燮卿、舒兴田、吴慰祖等国内权威专家组成的科技成果鉴定委员会的鉴定,获得院士和专家们一致好评。该项目技术被认定为国际先进水平。据悉,这是该公司继成功研发锂离子电池隔膜、新型环保柴油添加剂等系列国际先进科技创新项目后的又一力作,且这些创新成果均符合国家大力倡导的环保、节能、减排的理念,为企业发展壮大增添了强劲动力,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2月26日,在全市纳税500强企业表彰会上暨企业工作会议上,正华公司荣膺全市纳税500强企业,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正华公司一直视科技创新为企业的生命源泉。多年来,我们通过‘内炼外引’,打造了一支实力雄厚的高素质研发队伍。同时,公司还先后与中国科院、山东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力争科技创新水平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这几年,用于科技创新项目的资金投入达到一个多亿,经受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但我们从不轻言放弃,终于‘拨开云雾见月明’,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科研成果。”正华公司董事长侯永正不无自豪地说。
一则新闻报道引发一张“膜”的自主创新
“别小看这张薄膜,它是我们公司的自主创新产品,打破了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拉开了锂离子电池隔膜国产化的序幕。”侯永正手拿刚刚下线的锂离子电池隔膜,高兴地向记者介绍说。
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企业家,如今已成为我市精细化工业的尖端人物,企业年产值2.2亿元。他是如何带领正华大胆涉足新材料领域,将与自己老本行风马牛不相及的锂离子电池隔膜研发成功的呢?
事情还得从7年前说起。当很多人对锂离子电池隔膜还不甚了解的时候,侯永正从报纸上刊登的一则科技信息里敏锐地看到了这种隔膜项目蕴含的巨大商机和发展前景,果断拍板研发这一项目。从那以后,正华公司组织科研力量,先后投入1亿多元,硬是经过6年艰苦攻关,成功研发出“干法PE单向拉伸制备锂离子电池隔膜技术”。应用该技术生产的锂离子电池隔膜厚薄均匀性好,微孔分布均匀;透气性好,电池内阻小;没有横向热收缩,纵向拉伸强度高,安全性能好;制得的电池具有容量大、放电能力强。经国家权威检测部门检测及多家用户使用证明,隔膜各项关键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企业对该技术的垄断,开创了国内锂离子电池隔膜产业新高度。
“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为我们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大力支持,去年淄博市还给了我们500万元的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扶持资金。”侯永正开心地说,5000万平方米/年锂离子电池隔膜项目已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淄博市百项重点工业项目和临淄区重点工程。项目建成全部达产后,将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利税2亿元。目前,年产2000万平方米锂离子电池隔膜的一期工程已经竣工投产。“这不,2月份刚接到一个价值200多万元的大订单,今年有的忙喽!”
一种新型添加剂精打PM2.5“经济账”
无独有偶,好事连台。继锂离子电池隔膜研发“开花结果”不久,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指导下,正华公司研发的一种新型环保柴油添加剂——正华1号柴油添加剂也喜获成功。
经国家环保总局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检测结果显示,按比例添加该产品的柴油,在柴油机有效功率测试点燃烧后排放的颗粒物PM2.5最高可减少53.4%;一氧化碳排放平均减少21%至22%;碳氢化合物(HC)排放平均减少14.8%至19.7%;氮氧化合物(NO?x)排放平均减少43%至45.5%;燃油消耗最高可节约2.9%,为促进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立下新功。
众所周知,PM2.5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的污染物。近年来,我国PM2.5污染问题日益凸显,而其主要来源之一就是汽车尾气,约占空气中PM2.5总含量的30%以上。此外,汽车尾气中排出的氮氧化物与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后形成PM2.5,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正华1号柴油添加剂的问世,将有效改善汽车燃油性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有效解决PM2.5空气污染问题。
除了具有良好的减排效果外,正华1号柴油添加剂在节油方面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侯永正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以加剂0.2%的0号柴油平均节油率1.9%为例,以当前柴油价格9.0元/公斤、正华1号柴油添加剂50元/公斤价格计算,每吨柴油可节省1000×9.0×1.9=171元,正华1号柴油添加剂成本为1000×50×0.2%=100元。那么用户除去使用正华1号柴油添加剂产生的成本,每吨柴油可净省71元。由此可见,在政府主导的这场PM2.5治理战役中,正华1号柴油添加剂开创了一个“多赢”的局面。
一次朋友聚餐促成国际首创科研成果
“聚氨酯化学发泡剂CFA-A8的研制成功,将有利于加速淘汰现有世界上含氯氟烃的物理发泡剂,对我国和世界按时履行蒙特利尔协定书的国际公约,淘汰含氯氟烃化合物提供了技术支撑;对保护大气臭氧层、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意义重大。”在聚氨酯化学发泡剂生产新技术开发鉴定会上,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张杰对这项发明给予了充分肯定。
“这项创新成果是我们公司和山东理工大学合作的结晶,是去年的一次朋友聚餐促成的”,谈起聚氨酯化学发泡剂,侯永正颇有兴致地说,当时一个朋友偶然说起他的一位大学老师研发了一项新成果,正在国内外考察合适的科研成果转化厂家。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对科技创新特别敏感的侯永正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意识到新的机会来了!于是,他紧锣密鼓地与山东理工大学有关研发项目负责人进行了接洽,使这项创新项目最终在正华公司“开花结果”。
据该项目研发负责人毕戈华介绍,聚氨酯化学发泡剂CFA-A8是正华公司和山东理工大学联合组成的科研项目组历时10年,经过近千次试验,先后攻克反应理论、合成技术和应用方面的世界技术难题,最终研发成功的。经国内外查新证明,该发泡剂性能独特,发泡效率高、泡体材料阻燃和保温性能优良、生产成本低、使用寿命长、材料几何尺寸稳定。广泛应用于冰箱、太阳能、冷库以及建筑墙体保温等,对完全取代世界上所有物理发泡剂,减少物理发泡剂对环境的危害发挥决定性作用,对我国按时履行和提前完成《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下简称“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的国际义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据了解,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硬质聚氨泡沫塑料一直采用多种物理发泡剂进行发泡。随着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签署,国际社会开始逐步淘汰这种消耗大气臭氧层的物质。中国作为“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缔约方,按照淘汰时间表,将在2013年分别冻结消耗大气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和消费基准量,在2015年削减基准量的10%,2020年削减35%,2025年削减67.5%,至2030年完全停止有关物质生产和使用。为了应对该物质的淘汰对聚氨酯行业的影响,国外研究较多或已经应用的比较成熟的技术有碳氢(HC)替代技术、氢氟烃(HFCs)技术和全水发泡技术等,但却存在易燃易爆、生产成本高、消耗大气臭氧层等诸多问题。聚氨酯化学发泡剂CFA-A8的问世,将从根本上攻克这些难题,堪称世界聚氨酯行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正华公司缘何能在科技创新中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正华公司当家人能够站在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高度选择研究项目,善于捕捉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积极做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开拓者。”采访中,聚氨酯化学发泡剂研发项目负责人毕戈华的一番话诠释了其中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