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家小型汽车制造商菲斯克,遭遇了来自中国车企的激烈争夺。由于菲斯克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中国车企的此轮竞购也被业内人士喻为“破产争夺战”。
目前,吉利汽车及东风汽车都向菲斯克提出了收购报价,东风集团报价3.5亿美元,欲收购其85%的股份。吉利则已派出工程师团队进驻菲斯克,对其企业技术进行专业评估。除此之外,北汽与万向集团也纷纷与菲斯克进行积极接洽。
为何竞购菲斯克?
菲斯克是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小型汽车制造商,拥有自己的Fisker Coachbuild设计工作室。公司于2005年成立后,主要业务是为顾客提供专门手工打造的超级跑车,如今以制造豪华混合动力跑车为发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创始人是阿斯顿马丁和宝马汽车设计者Henrik Fisker。公司唯一的一款车型增程式电动汽车卡玛自从2011年推出以来,价格一直维持在10万至11.6万美元之间。距今已销售了大约2000辆。在纯电驱动时,卡玛的行驶里程为80公里,电量耗尽后启用汽油发动机可再行驶403公里。
“这正是中国车企比较看好的地方。”独立汽车分析师贾新光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收购菲斯克,有利于中国车企加快电动车的研发进程。据了解,2011年初,东风汽车声称,“在未来五年投资30亿元用于新能源汽车项目”,其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称,“要加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预计2012至2013年有产品上市,包括混合动力及纯电动汽车”。
吉利汽车此前已经研发出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EC7、EC8以及纯电动车EK-1、EK-2等几款新能源汽车,但目前其销量仍为零。
据了解,菲斯克以制造豪华增程式电动跑车为主要发展方向。该公司的多位技术和市场推广方面的高管均来自通用雪佛兰VOLT事业部,因此其技术与VOLT的增程式电动技术有颇多相似之处,并且其先进性并不在VOLT之下。
相比之下,目前国内的电控技术仅停留在控制电机启、停,而对于新能源汽车能耗降低的转速、驱动能效控制方面,技术储备还不足。
收购前景不乐观
有海外媒体日前称,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副主席格拉斯公开表示,“用美国纳税人的钱开发出来的技术不应该出售给中国。”
根据格拉斯的观点,菲斯克作为一个新能源汽车企业,是靠政府财政支持发展起来的,它的技术不应该流向中国。同时格拉斯还表示,美国电池制造商A123在收到美国能源部1.29亿美元的补助金后申请破产,并被中国的万向集团收购,菲斯克不能步该企业的后尘。
据悉,菲斯克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政府资金方面的不少支持。根据《美国汽车新闻》的报道,截至2011年5月,菲斯克从美国政府获得了1.93亿美元的贷款。
那么,一旦收购成功,菲斯克是否就能满足中国车企对于新能源汽车方面的需求呢?
据了解,菲斯克Karma是以生产豪华插电式混合动力跑车知名,自2005年成立之初起就面临“新能源车无法享受美国加州补贴”、“刚获补贴不久即受累电池质量而停产”等现状,进而传出要“寻找战略性的投资者或合伙人”等局面。
汽车分析师张欣指出,菲斯克成立仅有几年,且产品投放也不足两年,很难相信其拥有核心技术。当去年A123出现电池质量及被收购的传闻时,菲斯克立马就停产了,这就说明了其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张欣表示,一旦中国人收购了菲斯克,势必会将工厂移植到中国来,很难保证原有的供应商会继续供应零部件,如同庞大、青年收购萨博一样,最后坏在了通用手里。
此外,张欣认为,混合动力技术领先的成熟车型丰田普锐斯在海外有很好表现,可是在中国却面临“无人问津”的地步,使用菲斯克的技术新车,难言成本会低于普锐斯。
此外,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车企海外并购还有诸多不成熟的地方,比如对当地法律、法规研究不够仔细,对企业的研究也不够全面,收购前的尽职调查也不够充分,因此,当有负面因素出现时就显得措手不及,甚至导致收购计划流产。
科尔尼(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健认为,中国车企开展海外并购之前,很少聘请当地的公关公司,引导当地媒体对收购案发出正面的声音,也几乎从不请智囊团游说当地政府,当反对声音出现后,中国企业才采用“扑火”的方式解决问题,往往为时已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