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0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放弃竞购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菲斯克汽车公司(Fisker Automotive)的控股权。当日晚间,记者致电东风汽车新能源汽车事业平台总监黄兆勤,本打算恭喜东风在菲斯克收购案上赢面更大,却意外获悉,东风也退出了菲斯克的竞购。
■ 隐性成本高 专利技术少
虽然在谈及放弃原因及考察细节时,黄兆勤表示目前并不适宜透露太多。但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从目前菲斯克的账面情况看,东风和吉利的收购成本远远不止之前报价的2~3亿美元。
据估算,如果竞购成功,接手菲斯克85%股份的“新东家”接下来还需要偿还菲斯克拖欠美国政府的3.5亿美元贷款。债务理清后,还需要再投入3~4亿美元启动公司运营。整体算下来,收购成本大约在10亿美元左右。
至于10亿美元投入之后,能得到多少收益都还是未知数。
如果说收购成本高于预期是导致企业放手的直接原因,那么是否有过硬的技术才是企业考核是否值得收购的根本原因。据悉,菲斯克虽然致力于生产高端电动汽车,但企业本身却并没有过硬的专利技术。
■ 完美主义者的不完美结局
菲斯克产品的问题在于“太过追求完美,而没考虑投入产出的问题”,导致现金流出现巨大漏洞。
知情人士向记者分析,想把一辆车做得漂亮,内饰、外观都时尚高端并不难,加钱就能办到。但企业在生产时不能仅仅追求时尚高端而不考虑是否盈利。菲斯克生产的增程式卡玛电动汽车本身已经有一套增程式系统,即有发动机、电机、电池等,还外加了一个太阳能的顶板,可以说做足了高端。那么多加的这块太阳能板就究竟能带来多大作用呢?以佛罗里达州为例,太阳能板晒一天大约能充电2kWh。这2kWh的电能使车辆大约多续驶2km。如果加这块太阳能板的目的是增加续驶里程,那么一块同等的锂电池板完全可以满足,成本仅需2000美元,而这块太阳能板的成本却高达1万美元。
追求完美并不是错,但一家以盈利为目的企业,生产的是商品而非艺术品,过度追求完美只能是入不敷出。
除此以外,加一块太阳能板不仅仅提高了成本,更重要的是整套控制系统需要重新调整,与一般增程式电动汽车有一定区别。所以又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开发设计。车辆所含技术越复杂,出错的几率就越高。卡玛电动汽车电控系统爆炸一事对菲斯克应该是个警醒,但很遗憾,企业并没有及时做出调整。
■ 菲斯克中国梦难圆
菲斯克的“入华梦”在两年前的上海车展已经开始了。据了解,当时菲斯克想依托广汇汽车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销售菲斯克电动汽车。同时,两年前菲斯克就曾通过中介机构,与北汽集团、上汽集团等“目标客户”有过接触,试图寻求合作机会,但都未能如愿。
随后,订单危机、车辆自燃、债务纠纷等一系列霉运似乎一直缠着菲斯克,让这家襁褓中的企业备受打击。随着其关键零部件供应商A123系统公司的破产,菲斯克的路似乎走到尽头。
菲斯克申请破产后,得到了我国多家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的关注,一时间菲斯克成为“香饽饽”被众企业争抢。但好景不长,正当各界都在猜测究竟谁会是最终赢家时,却传出吉利、东风相继退出竞购的消息。菲斯克迅速从“众星捧月”到“乏人问津”,中国梦恐难圆。
近日,再度有消息传出,菲斯克的创始人亨利克·菲斯克由于与公司管理层之间存在“重大分歧”而辞职,使濒临崩溃的菲斯克更加陷入窘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