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2013年,曾经一度发展迟缓并备受争议的合资自主品牌突然成为热点话题。继一汽丰田成立朗世品牌后,华晨宝马也宣布将建立合资自主品牌之诺,与此同时,包括广汽丰田在内的多个品牌也有相关消息传出。而值得注意的是,新成立或即将成立的合资自主品牌均开始将电动车作为主要发力点。
政策导向为多品牌扎堆主因
短短数月间,多家车企宣布上马合资自主品牌,且将导入连母品牌目前也没有的电动车型,对此,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是政策使然。
早在几年前,国家已经明确规定:如有计划新增整车项目、企业扩建产能以及跨类生产,商用车企业投资生产轿车,都必须满足自主品牌、自主开发的条件;而对于已有一定产能规模的合资企业,如果需要扩建或者异地建厂,前提需满足“新能源汽车”和“自主品牌”这两个必需条件。
同时,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在此前的全国两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目前我国私人购买电动车的数量还非常有限,但是电动车私人消费已经开始起步。他还表示,电动车的私人补贴政策将再延续三年,补贴力度将继续加大。同时,在不少省市新能源补贴政策推出之后,北京等地的新能源补贴政策也将很快出台。
事实上,对于车企来说,通过合资自主品牌导入电动车,既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要求,也避免其与母品牌直接竞争,实在是“省时又省力”。
据了解,包括北京现代首望、一汽-大众开利、上海大众天越等在内的多个品牌,都将会花大力气开发电动车型。即使是现有的合资自主品牌也有了推出电动车的计划。日前,东风日产副总经理任勇透露,今年启辰品牌将会导入电动车型。
合资自主品牌成长仍需时日
尽管对车企来说,上马合资自主品牌,并导入电动车是“一举多得”,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电动车市场仍很不成熟,多家车企扎堆推出电动车,能否打破市场僵局仍未可知。
以东风悦达起亚为例,有关其合资自主品牌将推出电动车的消息虽时有传出,但一直不见有实质进展。此前,东风悦达起亚总经理苏南永的一句话就透露了他对目前电动车市场的担忧:“除了政府政策积极的支持外,我们也会积极研发,尽早开发出适合消费者的新能源车型,但现在还不适合量产。”他认为,目前电池续航里程还达不到要求,而且基础设施建设也还无法满足需求,现阶段电动车量产仍受到多重制约。
事实上,先不用说在电动车市场能否有所斩获,即便是在传统汽油车市场,合资自主品牌也还未完全获得市场认可。以合资自主品牌车型“第一枪”广汽本田理念S1为例,其起步价格很低,打算抢占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的意图非常明显,然而事实上由于其价格在很大程度上与锋范相重合,反而对锋范的销量产生了影响。
同时,目前合资自主品牌的网络布局还比较“浅”,在市场潜力很大的三、四线市场知名度并不高。也就是说,未来多款电动车扎堆上市后,仍需主要依靠一、二线城市来消化。排除电动车价格较高的因素之外,即便将来车企深化销售渠道,如何能让这些地方的消费者接受电动车还是一个问题。合资自主品牌未来的路,并不好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