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锂电网(li-b.cn),锂电产业链服务全平台!
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  广告单价 |  锂电资讯
首页 > 资讯 > 新闻 > 中国LED产业是否会重蹈光伏产业的覆辙?

中国LED产业是否会重蹈光伏产业的覆辙?

来源: | 作者:admin | 分类:新闻 | 时间:2016-09-23 | 浏览:3472
文章顶部
摘要:一、中国光伏产业陷入困境的根源在哪里? 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光伏市场供需失衡,国际贸易摩擦升级,是中国光伏产业陷入困境的外因和诱因。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多国大幅削减光伏投

一、中国光伏产业陷入困境的根源在哪里?

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光伏市场供需失衡,国际贸易摩擦升级,是中国光伏产业陷入困境的外因和诱因。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多国大幅削减光伏投资和光伏补贴,导致全球光伏市场增速下滑。特别是占据全球光伏市场70%份额的欧洲市场,由于欧债危机全面爆发,德国、西班牙等国宣布光伏补贴削减计划,市场增幅下滑明显。2012年全球光伏安装容量约为31GW,同比增长11%,远低于2011年55.3%的市场增长率。与此同时,2012年9月6日,欧盟正式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迄今规模最大的反倾销调查;11月1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原产于欧盟的太阳能多晶硅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11月7日,美国对华光伏产品“双反”终裁落定,将针对中国光伏企业征收18.32%至249.96%的反倾销关税,和14.78%至15.97%的反补贴关税;11月8日,欧盟宣布正式对华光伏组件及关键零部件展开反补贴调查。至此,此前的反倾销“单反”正式升级为“双反”。中欧、中美之间光伏贸易摩擦升级加大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压力。

2012年,中国光伏组件产能达40GW,约占全球产能70%,而全球新装机容量为31GW,国内仅为4GW。中国制造的光伏电池和组件90%依赖海外市场,而中国90%产能已远超全球市场需求量。全球范围内光伏产能绝对过剩的局面已经形成。国际光伏市场出口受阻,国内供需严重失衡,光伏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众多企业由于急速扩张出现亏损运营、负债过高等问题,同时面临减产、停产或破产。此外,中国光伏产业尚未形成健康、合理的产业链结构。产能主要集中在硅材料、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等环节,关键装备、主要原辅料、下游应用系统等环节发展仍然滞后,“两头在外”的产业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中国光伏产业陷入困境多被归咎为“两头在外”的产业格局,实际上“两头在外”是产业非健康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前期各地对光伏产业无秩序、无节制、不均衡的投资,恐怕才是中国光伏产业陷入“先鼓励,后限制”、“先短缺,后闲置”产业僵局的内因和根源。

二、老思路与旧习惯不纠正,LED产业仍有可能重蹈覆辙

2010年,中国LED外延/芯片环节大量投资项目产能陆续开出,导致上游蓝宝石衬底价格暴涨。2010年Q4,2英寸蓝宝石衬底价格上涨至35-40美元/片。同年,美国Rubicon、俄罗斯Monocrystal、日本Kyocera等国际一线厂商蓝宝石业务毛利率均在60%以上。面对超高的行业利润,中国蓝宝石行业,在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便被委以重任,匆忙“被投资”。当时中国仅有云南蓝晶、哈尔滨奥瑞德、成都东骏、元亮科技等几家拥有自主技术积累的本土企业,80%以上产品仍依赖进口。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1年Q2,中国各地蓝宝石扩、改、新建项目超过42家,累计(拟)投资金额接近300亿,累计规划产能超过2亿3000万片。2011年,全球LED用蓝宝石衬底(以2英寸片计)市场规模约为5800万片,中国市场规模大约500万片。同年,LED下游市场陷入大尺寸背光拉动效果迅速减弱与半导体照明尚未大规模启动的空档期。在巨大产能预期的压力下,中国蓝宝石衬底价格在2011年一路下滑,全年降幅超过70%,年底平均价格跌入10美元/片,最低报价已下探至7美元/片。许多技术积累薄弱、产品质量和成品率控制水平较低的企业开始面临亏损,而这些企业大多是新投资、新建设、新投产的企业。中国蓝宝石行业迅速陷入了“产业投资热情较高,产业发展基础较弱;投资合作方式较多,成功发展模式较少;产能提升势能较大,产量输出动能较小”的窘境。缺乏顶层规划对各地蜂拥上马项目规模、空间与时序的整体布局和有效制约;没有真正以市场为导向来培育产业,过高估计政府推动与大资金投入对产业可持续发展和企业可持续生存的作用;将短期利润视为长期利益,过于乐观评估下游产业对蓝宝石行业的拉动效应,投资决策过于轻率。这些问题好像刚刚发生,似曾相识,却并未被纠正,使得中国蓝宝石行业仅用一年时间就从高利润时代跌入负利润时代。

2012年也是中国LED外延/芯片环节最为艰苦的一年,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同质竞争加剧,芯片价格持续下降,行业整体利润水平大幅下滑。截止2012年年底,中国大陆可量产的MOCVD数量超过900台,全年增加机台数约为110台,相比2011年增加四五百台,大幅减少。据报道,2012年可量产的900多台MOVCD,平均投产率不足60%,产能利用率仅为30%。刚刚起步的中国LED外延/芯片行业,也陷入类似的困境。

面对中国LED行业过山车式的发展路径,相关企业、政府官员、研究机构和专业媒体都在质疑“中国LED产业是否重蹈光伏产业的覆辙?”。乐观的一方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首先,中国LED产业链相对完整,没有关键环节缺失,且上中下游产业规模呈“正金字塔型”,产业结构稳固合理。中国LED产业除了MOCVD、蓝宝石线切机等少数关键设备尚未国产化以外,从最上游的高纯氧化铝,到最下游的LED显示屏、半导体照明灯具、LED电视等终端应用产品,产业链上每个环节都有国际和本土企业同时参与市场竞争;其次,中国光伏产业内、外需市场严重失衡,下游市场过度依赖出口。相反,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LED应用市场。中国是LED显示屏、黑白家电、消费电子等产品全球最大的生产国,这些领域对LED封装器件的需求量占比超过70%。同时,中国是手机、Pad、NB、Monitor和液晶TV全球最大的生产国。这些领域涵盖各个尺寸和档次的LED背光应用。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电光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这为半导体照明提供巨大的替代市场。规模化、多元化并快速发展的下游市场,成为中国LED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持批评观点的一方则认为,虽然以上观点准确描述了中国LED产业相对光伏产业在产业链建设和下游市场方面的优势,但如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发展方式和政府推动模式优化的问题,“中国LED产业仍有可能重蹈光伏产业的覆辙”。

三、政府产业推动模式的转变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从政府扶持重点和资本市场投资重点不一致,看政府行业投资的效益问题

从2009年开始,在强调抓重点、抓核心的思路下,在LED外延/芯片环节高端形象和高额利润的驱使下,各地方政府向该环节注入大量政策扶持资金,集中体现在MOCVD购置补贴上,使得中国LED外延/芯片环节产能迅速扩张。从2011年开始,随着投资产能陆续开出,在下游市场增长低于预期的情况下,相关企业利润大幅下滑、产能利用率走低。之后,地方政府的扶持热点快速向衬底环节转移。在一年时间各地爆发性投资的压力下,中国蓝宝石衬底行业尚未正式起步,就迅速跌入低谷。

从2010年起,LED及半导体照明成为中国上市公司投资与相关公司上市融资的热点领域。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2年Q3,业务涉及LED领域的上市公司有53家。其中,下游封装、应用企业有27家,数量超过一半,其中大部分都是在2010年之后上市的。资本市场更青睐于下游封装、应用环节。这两年,封装、应用环节仍然保持较高的行业利润,使实力企业与投资资本获得了不错的投资收益。

若“以收益论投资”,这几年资本市场从投资方向的选择、投资节奏的把控和投资收益的预期方面似乎做的更好。政府投资需要向资本市场取经,学习他们灵活敏锐的投资嗅觉和节制有度的投资节奏,以满足政府投资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要求。产业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必须要经历技术、人才、资金、市场、配套等各种要素不断完善、循环促进的过程。“过度施肥”或“拔苗助长”都不能作为培育和发展(好)一个产业的态度和方法。2012年,中国LED行业扶持政策密集出台,扶持重点由中上游环节向下游应用环节转移,由制造端向消费端转变。既可减缓中上游投资压力,又可加速下游市场发展,增强对中上游环节的拉动。但仍需总结问题,科学推进,否则还会在新领域重蹈老问题的覆辙。

换一个角度,政府和市场对于产业发展的职能应有严格区分,市场本质是“趋利”,而政府职能更多在“避害”。对产业发展,政府扶持应更多集中在科学前瞻的顶层设计、合理适度的规划控制、有效及时的标准制定、核心前沿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关键环节的填补、产业环境和服务体系的打造等,而这些领域很难以短期、直接收益来衡量投资价值。

(二)加强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对地方产业发展的约束力

以专业园区为载体,强化政府扶持与政策引导,是国内外实现高科技产业有效集聚、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我国的高科技产业专业园区不可谓不多,国家与地方政府扶持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热情和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为什么在不同产业、不同环节的产业发展中会面临相似的困境呢?中国高科技产业在地方的发展,受国家层面规划的引导和影响很大,迎合上层规划而发展的产业必然受到重视与鼓励,“在高科技领域通过大投入而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渐成为各地方政府推动产业发展的固定套路。在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进程中,“大而快”的“虚胖”产业发展方式值得反思,需要加大国家层面对地方产业跟风、无序、浮夸投资的约束力,建立对地方产业发展效益和质量评测的长效机制,杜绝政府投资的逐利意识,改变“只看数量,不看质量”、“只管现在,不管未来”的产业发展观。辩证地思考,减少政府对产业发展的负面效力,也实现并放大政府推动产业发展正向积累的有效途径。

分享到:

合作机构: ofweek锂电网 | 电池在线网 | 亚太电池展 | 巨典展览 | 德泰中研 | 振威展览 | 亚化咨询 | 知行锂电 | 高工锂电 | 深圳市电源技术学会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锂电网(li-b.cn) | 粤ICP备18158530号


扫码关注微信
获取更多商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