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董大姐打的如意算盘,似乎大家都猜错了。“我不是想造车,我是想要新能源技术,如果只是为了造车、为了造出格力的下一个一千亿,那格力和银隆的合作就是盲目的。”面对媒体对格力造车的质疑,董明珠的“答非所问”让台下一愣。8月23日,在连发32道公告带来多重利好之后,格力电器(000651.SZ)就收购银隆新能源及配套募集资金的方案举行了媒体见面会。格力电器CEO董明珠“董大姐”带着双方高管,首次向外界解答格力造车的疑问。
董明珠今年已经62岁了,是格力的精神领袖。发布会当天,董明珠一席长裙、保持着浅浅微笑,看起来心情不错。前一天还在成都洽谈银隆和当地政府关于客车订单事宜的她,看不出一丝疲惫。她手里拿着一部格力手机,回答记者讲话时掷地有声,并伴随着招牌式的激情有力的手势。在采访开始前,董明珠特地要求“临时”播放了一段关于格力自动化生产的视频。
当然,也少不了一如既往的关于格力手机的段子。“和我拍照要用格力手机。”说完,董明珠自己也忍不住乐了。当然,董明珠也并不认为自己是“外行造车”,她说:“格力造车不是跨界,电动车是电器产品的集合。”对于现有汽车企业大佬们对于造车门槛仍可将外来者挡在门外的观点,董明珠甚至直言,“汽车底盘技术根本不是问题,没有任何门槛。”这种感觉与当年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说汽车是“四个轮子+沙发”的“放炮”有点类似。
但是格力造车要怎么造?对此外界还并是不很清楚。8月23日,在停牌半年后,格力作价130亿元购买银隆新能源100%股权。继智能手机后,格力多元化跨界再下一城。十年前就有美的等家电企业造车失败的案例,所以此次格力涉足造车领域,外界褒贬不一,但董大姐依然表示早已经“成竹在胸”。“钛酸锂电池和银隆(新能源)是被埋在沙子里的金子,我们是要做把金子从沙子里刨出来的人。”董明珠说。
虽然董大姐嘴上说着并不急于造车,但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还是显得十分心急,“我当然想造乘用车,现在就想,但是现在国家政策问题(没解决)。”而经济观察报记者也独家获悉,银隆新能源被成功收购后或将改名为“格力新能源”,并将在乘用车领域继续发力。与此同时,银隆新能源已与特斯拉和北汽分别接触,或将引入第三方造车伙伴。
格力新的机会是,国家将会给出近十家新的新能源汽车乘用车造车资质。目前,仅有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获得,在剩下的八个资质中,格力或有机会获得一张珍贵的入场券。
串联格力的“电”
格力造车的动因是什么?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格力需要新的增长点。格力电器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491.8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85%。但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64.02亿元,同比增长11.9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速为35.32%;每股收益1.06元。而2015年,格力出现了近九年以来首次的营收、净利双双下滑的大转折,当年格力电器实现营收同比下滑28.17%,净利润同比下滑11.46%。
虽然董明珠对这种观点有点不屑一顾,其犀利地回应说“公司营收的变化与公司策略的主动调整有关”,但空调行业增长空间确实在逼近天花板,格力也面临着发展的困惑。正因如此,董明珠在手机领域和小米创始人雷军公开约下10亿元的赌注,给格力争得在新行业的入场券和创造出足够的知名度。在“三年内再造一个格力”的大目标下,寻找格力多元化业务的链接点使得董明珠开始把眼光投向造车行业。
但即便是造车——这个看起来不相关的行业,董明珠心中也有根线,把他们串联在一起。董明珠的想法简单而直接——格力所有的多元化选择是协同的,都离不开电,这成为串联在一起的关键。“空调、手机和电动汽车都需要电,未来手机可能成为智能控制终端,汽车更是所有电器的一个集合体。”
而新能源汽车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市场空间,更是给了董明珠以想象空间。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17.7万辆和1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达125%和126.9%。这样的高增长趋势和空间,也使得乐视、阿里等外来者纷纷以不同形式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
想要在参与者众多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分一杯羹,格力也不得不“另辟蹊径”。董明珠曾考虑过走比亚迪的路线,自己攻克电池技术。经济观察报记者获悉,早在几年前,格力内部也曾经悄悄成立了新能源研究院,但是在经过两年时间的研究和论断后,董明珠发现仅凭格力自身的资金和技术无法实现突破,对外寻求合作便成为最后的选项。在和多家汽车行业上下游企业接触并几经环顾之后,董明珠将目光锁定了银隆新能源。
格力电器与银隆的合作并非偶然。经济观察报记者获悉,董明珠与银隆新能源董事长魏银仓交集甚早。同为珠海市金湾区人大代表的他们曾有过多次交流,而真正将收购提上日程的时间点则在2015年下半年。“去年年底接触,到达成收购意向很快,也就两三月的时间,随后就对外宣布停牌了。”银隆新能源一位高管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但双方能够将收购事宜提上议程,背后的关键角色是珠海市国资委。
背靠大树造乘用车
在被格力收购之前,处于边缘地带的银隆新能源很少被关注。在2009年就开始制造电池的银隆早早将目光锁定在了市场并不看好的钛酸锂电池技术。2010年,银隆新能源斥资4900万美元(约3.25亿人民币)收购美国上市公司奥钛纳米科技有限公司(AltairNano)53.6%的股权,掌握了钛酸锂材料的最新技术;2012至2013年,银隆新能源先后收购了珠海广通汽车、石家庄中博汽车等汽车制造企业,从而拥有了国内整车制造资质。
至此,银隆新能源成为只有两家能够具备钛酸锂材料并达成动力和产业化应用的企业之一,另一家是日本东芝公司。对此,银隆新能源董事长助理、市场部总经理张斌也告诉记者,银隆在钛酸锂电池方面的技术是银隆最为核心的战略优势。但频繁的收购对于资金的消耗,以及钛酸锂材料仍处早期阶段难以大幅展开业务使得银隆新能源一度资金紧张,甚至曾到“生死存亡”的关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