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马市煤化工产业集聚区:是全省唯一冠名煤化工的产业集聚区
20万人小城“黑色产业”里掘到金
义腾新能源公司6000万平方米锂电池隔膜及3000万套锂离子电芯组装项目。
4月22日,由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谢伏瞻带队的全省重点项目暨产业聚集区观摩团莅临义马市,深入义马市煤化工产业集聚区和义马社区开展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观摩点评活动。义马这个不足20万人口的豫西小城何以能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依托煤炭行业发展起来的义马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是怎样成功转型打造千亿元煤化工产业集聚区的?带着种种疑问,记者来到这个豫西小城。
数字
2012年,义马市煤化工产业集聚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0亿元,较2009年增长201.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亿元,较2009年增长193.3%;实现税收11.7亿元,较2009年增长97.6%;建成区面积达到6.7平方公里,新增面积3.4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达78家,从业人员达到64939人,较2009年增长22928人。
全省唯一冠名煤化工的产业集聚区
义马市地处豫西,1981年建市,总面积112平方公里,总人口17.05万人。辖7个街道办事处,33个社区居委会。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7.9亿元,增长11.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9.12亿元,增长2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743元,增长12.5%;涉农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50元,增长14%。
义马煤化工产业集聚区是全省唯一冠名煤化工的产业集聚区,规划总面积10.55平方公里,其中西区(建成区)3.24平方公里,东区(新建区)7.31平方公里。2009年以来,集聚区认真落实省市重大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千亿元煤化工产业聚集区”目标,按照“四集一转”的要求,大力实施“四大一高”战略,推动了集聚区快速发展。先后被评为全省“先进产业集聚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依靠煤炭发展起来的新型工业化城市
据义马市委书记张保军介绍,义马是一个依靠煤炭发展起来的新型工业化城市,辖区内的义煤集团是我省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随着近年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以煤气化为首的煤深加工等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建成为义马的发展带来了契机。目前集聚区建成工业项目25个,已集聚了河南煤业化工集团义马气化厂、新源化工、开祥化工等10余家煤化工企业,还同步建成了锦江能源、中蓝铬盐、金马重机等能源、化工、机械制造企业15个,已形成电力装机容量35万千瓦、日产煤气300万标方,年产甲醇54万吨、二甲醚40万吨、粗酚精制6000吨的产能。在建工业项目13个,包括1000万标方/天煤制气、20万吨/年甲醇蛋白、30万吨/年醋酸、20万吨/年二甲醚、20万吨/年甲醇(二期)、9万吨/年1,4-丁二醇、5万吨/年焦油加氢等项目。“随着义腾新能源公司6000万平方米锂电池隔膜及3000万套锂离子电芯组装项目的入驻及一期8月份的投产,集聚区新材料产业也已强势起步。一个具有循环经济特色、产业特色和比较优势突出的煤化工产业集聚区雏形已经显现。”谈到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张保军信心十足。
2012年义马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2个,其中30亿元以上1个,10亿元以上2个,完成总投资78亿元,较2009年增长48.7亿。截至2012年底,集聚区内煤制气日产能达1000万标方,甲醇年产能达80万吨,醋酸年产能达30万吨,二甲醚年产能达40万吨,1,4-丁二醇年产能达9万吨,其他副产品年产能达20余万吨,煤及煤化工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较2009年提高60个百分点。
生产出我国第一罐煤制蛋白
坚持把创新作为集聚区发展的灵魂,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一是整合技术强基础。围绕煤化工产业,着眼国际前沿领先科技,引进了德国鲁奇、荷兰壳牌、美国U-GAS三大煤气化技术;与科研院所深化合作,引进山西三维、五环科技等相关煤化工行业技术,并进一步改造提升,使义马煤化工产业在起跑线上就抢占制高点。
二是自主创新求突破。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新技术研发投入,力求在关键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为解决在全国煤化工行业普遍存在的甲醇产能过剩问题,义煤综能公司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煤生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2011年该公司与河南工业大学等高校达成合作协议,组织科研人员全力攻关,投入2000余万元建成了1000吨煤制蛋白中试线,并于2012年5月成功生产出我国第一罐煤制蛋白,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英国之后第三个拥有煤生化技术的国家,彻底打破了国外对该技术的垄断,对解决甲醇产能过剩、应对粮食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项技术的突破也成功开辟了我国煤化工发展的新领域,打通了原煤到合成气到甲醇,再到煤制蛋白这一全新的煤生化产业链,使原煤一下增值了15倍;若煤制蛋白进一步加工成蛋白纤维、蛋白酶、木聚糖酶等下游产品,将使原煤增值上百倍,目前蛋白纤维等已在实验室初步研发成功。
三是搭建平台聚人才。积极引导企业建成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院士工作站1个,各类创新型科技人才6620人。2009年以来,先后突破了3项关键技术,申请国家级专利17项,有力促进了煤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