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天津泰达论坛上,业内对电动汽车的发展仍有不同的声音,有些行业老领导对电动汽车的发展方向甚至还抱着怀疑的态度,并不看好这一战略性产业。
尽管电动汽车的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仍未攻克,但许多与会嘉宾都提及了美国特斯拉的成功,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认为,特斯拉技术本身跟国内电动车技术以及全球电动车技术相比,并无明显的过人之处,当前的成功与其认为是技术的原因,不如归功于成功的商业模式。笔者对此比较认同,特斯拉的成功在于它绕开了传统汽车厂商所纠结的技术障碍,独辟蹊径找准了自己的定位。
特斯拉提出三步走战略,首先面向小众消费群体推出高端产品,再推中端产品,逐步让更多顾客接受,最后生产大众化的产品。小众消费群体对价格不太敏感,这是特斯拉商业模式最成功之处。
特斯拉的成功让全球电动汽车的发展大受鼓舞,也对我国电动汽车发展有借鉴意义,但其商业模式适合美国市场环境,我国汽车消费市场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照搬特斯拉的商业模式。
前几年,国内许多汽车企业在电动汽车发展上犯过定位错误,失败的市场表现也让不少企业近年来对电动汽车的发展开始动摇。事实上,国内车企必须明白,电动汽车受技术制约,短期内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汽车。我国电动汽车的定位应是人们出行方式的有益补充。
人们的出行主要依靠公共交通工具或者自己驾驶汽车,大多数人上下班距离不超过70公里。依靠传统交通工具出行,都不可避免地排放污染物,客车保有量虽然较低,但是其污染物排放量数倍于普通乘用车;小排量乘用车虽然污染物排放量比较小,但是数量众多,累积起来的污染物着实令人可怕。
大多数人不超过70公里的上下班距离、工作场地比较集中、时间比较有规律,这些特点适合电动汽车朝向小型化定位。明确小型化定位使得电动汽车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不需要装配太多电池,价格自然下降,时间规律性强,可以利用峰谷时间充电。
很多人喜欢说续驶里程应达到400-500公里,这是传统汽车的要求,并不适合小型电动汽车,上下班70公里的行驶距离,没有必要续驶里程达到400-500公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动汽车达到这样长的续驶里程是配置上的浪费,既不利于企业生产,对个人也是经济损失。
也许有人说,特斯拉的续驶里程达到400-500公里,并且取得了成功,国内电动汽车为何不能采用这种方式?
特斯拉避开中端市场直接定位高端,找准了自己的定位。看看特斯拉购买者名单可以发现,绝大多数为富豪,已经拥有一辆或者二辆传统汽车,他们对价格不敏感,特斯拉顺应了富豪们的需求,被称为“富人的大玩具”。
价格与续驶里程是天生的矛盾对立方,要想续驶里程长,必然多装电池,导致价格居高不下。中端消费者对价格比较敏感,对续驶里程也有较高的要求,容易出现纠结心理。通用汽车的沃蓝达定位于中端市场,市场表现不如特斯拉,消费者的纠结心理是主要原因。
我国汽车消费市场与美国有很大不同,大多数消费者购买自己的第一辆车,正是考虑到这一点,第一阶段,国内许多汽车企业推向市场的电动汽车纷纷强调续驶里程。为了达到100-200公里的续驶里程,所有的电动汽车都装了不少电池,导致价格远高于传统汽车销售量最大的中端车型。没有找准定位是第一阶段我国电动汽车示范推广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电动汽车100-200公里的续驶里程与传统汽车的400-500公里相比,相差太远,要想达到400-500公里,加装电池是惟一办法,这会导致价格飙升,让消费者无法承受。另外,加装这么多电池,必然挤压乘用车内部空间,消费者使用起来会感到局促。强调续驶里程不是明智之举。
既然大多数人上下班距离不超过70公里,电动汽车现有技术又能满足要求,那么,电动汽车应首先成为人们上下班代步工具,没有必要像传统汽车一样面面俱到。
经过总结与反思,国内许多企业认识到定位问题,纷纷调整战略,找准定位,造自己的电动汽车。今年上海车展,笔者在现场看到,国内多家企业推出了小型电动汽车,有些企业展示的是投向市场的量产车型,受到消费者欢迎,据统计,电动汽车示范推广以来,截止2012年12月底,电动汽车总数为2.78万辆,今年1-3月,新增电动汽车1.2万辆,增速明显高于以前,小型电动汽车数量大幅增加。
目前,电动汽车存在技术瓶颈,只能满足消费者特定的需求。国内汽车企不要等配套设施的健全和补贴政策的出台 ,要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现阶段的定位,做好相应的技术攻关,看清当前的商机和条件,摸索出合适的商业模式,造自己的电动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