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锂电网(li-b.cn),锂电产业链服务全平台!
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  广告单价 |  锂电资讯
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杨丽娟:政府应自问为何中国出不了特斯拉

杨丽娟:政府应自问为何中国出不了特斯拉

来源: | 作者:admin | 分类:新闻 | 时间:2016-09-23 | 浏览:4007
文章顶部
摘要:在近日举行的2013年中国汽车产业国际论坛上,美国电动车特斯拉,经由我国两位部级官员的推介,一时间带着传奇色彩成为各大媒体追捧的“热词”。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

在近日举行的2013年中国汽车产业国际论坛上,美国电动车企特斯拉,经由我国两位部级官员的推介,一时间带着传奇色彩成为各大媒体追捧的“热词”。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作为一家原来不在汽车行业的企业,能够在电动汽车方面取得快速进步,值得我们深刻思考。最近刚刚考察过特斯拉的原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则不吝赞誉之辞,认为特斯拉的老板穆斯克是一个创新奇才。

尽管两位政府官员关于特斯拉的言论努力保持理性、客观,但在场的人无一感觉不到他们的赞叹之意,以及为我国没有出一个特斯拉而透出的深深遗憾。对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起个大早、赶了晚集”的失落可以理解,政府更应去反思,我国为什么没有出现“特斯拉”。假若出现一家“特斯拉”,我们有没有更科学的优惠政策支持这类企业活下来,有没有更适宜的创新土壤激发他们的持续创新激情,有没有更好的制度安排允许“外行”进入汽车行业。

先来分析特斯拉的成功。除他们财务报表上的销售数字外,我们还能看到,加州零排放法规给他们的大额收益。加州规定,所有在该州销售的车企都要满足一定比例的零排放额度,不达标的车企或选择缴纳罚款,或从其他车企来购买分数,否则就会被驱逐出加州市场。特斯拉销售的是零排放的电动汽车,成为零排放额度的卖家。据介绍,单是今年一季度,特斯拉就在加州出售零排放车的额度中收入6800万美元。这笔钱虽对发展电动汽车“杯水车薪”,但政策设计却是对特斯拉的一种鼓励。相比之下,我国不但没有这类地方性鼓励措施,地方保护主义反而严重阻碍了优秀企业的发展。例如,有些地方环保需求迫切,也制定了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在实际操作中却“狭隘”地只采购本地车企的产品。试问,这样的政策,中国的特斯拉何以活下来?

再说特斯拉的创新。特斯拉是设在美国创新摇篮——硅谷的一家电动汽车公司,他们生来就具备创新的基因,或者说,特斯拉就是一群人不断创新的成果。包括产品,包括像苹果那样的营销模式,在特斯拉可谓创新无处不在。反观我国,有没有这样的创新土壤呢?笔者曾接到多个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发明人的电话,他们希望找到一个渠道将自己的发明转化为产品。可惜,联系一圈下来,无论是汽车企业、政府部门还是专家,没有人真正重视这种“民间创新精神”。此外,从当前创新支持机制上看,所有的补贴优惠都向国企倾斜。以电动汽车领军企业比亚迪为例,也是在近两年取得一定成绩后,才入了政府的“法眼”,拿到了一点点资金补贴。可见,我国的创新土壤是多么贫瘠,出一家特斯拉有多难。

最后我们看看准入机制。在美国,单一的新能源汽车公司不少,有名的除了特斯拉,还有菲斯科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是汽车企业的“外行”,不属于三大汽车公司,缺乏造车经验。不过,设立一家新能源汽车公司在美国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国却要面临准入严苛的限制。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虽起步早,但管理制度没有跟上来。换言之,我们仍在用管理传统汽车的那一套来管新能源汽车这种新事物。要生产新能源汽车,必须具有汽车生产资质,而这个资质的获取就足以把“特斯拉”折腾死,遑论后面的研发、生产、销售了。

中国没有出现特斯拉,并非企业自身不想、无能,也并非缺乏穆斯克那样的创新奇才。与其震惊于国外的优秀企业,不如先拆除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藩篱”,搞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顶层设计、管理制度,创造出一片适合我国“特斯拉”生存的土壤。

分享到:

合作机构: ofweek锂电网 | 电池在线网 | 亚太电池展 | 巨典展览 | 德泰中研 | 振威展览 | 亚化咨询 | 知行锂电 | 高工锂电 | 深圳市电源技术学会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锂电网(li-b.cn) | 粤ICP备18158530号


扫码关注微信
获取更多商机
×